[发明专利]一种摩托车电子防盗锁在审
申请号: | 201310580059.8 | 申请日: | 2013-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485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发明(设计)人: | 袁观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观花 |
主分类号: | B62H5/00 | 分类号: | B62H5/00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435200 湖北省黄石***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摩托车 电子 防盗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配件领域,尤其是一种摩托车电子防盗锁。
背景技术
自行车和摩托车是人们日常常用的交通工具,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可以锻炼身体,停放也方便。但是,目前自行车和摩托车多缺乏统一的停放和管理,只由车主自行选择停放位置,并在停放位置用自备的锁具将自行车或摩托车上锁,这样就会因缺乏有效的监管而造成很多不安全因素,使大量自行车和摩托车遭到偷盗,给人们生活和财产带来一定的麻烦和损失。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摩托车电子防盗锁。
一种摩托车电子防盗锁,其包括制动闸、控制杆和固定于上述控制杆上的多个防盗锁,控制杆包括并排设置的可相对运动的动杆21和静杆,每个防盗锁可分别将对一辆自行车或摩托车上锁,该防盗锁包括固定于动杆的第一锁杆和固定于静杆的第二锁杆,制动闸控制动杆相对于静杆运动,并带动第一锁杆相对于第二锁杆运动,实现对自行车或摩托车的上锁与开锁,第一锁杆和第二锁杆整体均呈L形,且反向地别固定于动杆和静杆上,当制动闸带动动杆沿平行于静杆的方向运动时,将使得第一锁杆和第二锁杆交错运动,形成交叉,从而将自行车或摩托车的车轮锁紧。
本发明还在静杆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和支撑静杆的支撑柱,该支撑柱一端与静杆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于地面,这样,便可提高控制杆的稳固性。
此外,防盗锁的第一锁杆和第二锁杆均是通过焊接固定于控制杆上,使得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本发明的控制杆的长度可以根据地面空间而设置,防盗锁之间的距离以使相邻的自行车或摩托车不会互相干涉为宜,控制杆较长时,防盗锁数量较多,控制杆较短时,防盗锁的数量相应较少。
本发明的第二锁杆包括中空管体,第一锁杆包括杆体,当制动闸带动上述动杆沿平行于静杆的方向相对于静杆运动时,第一锁杆的杆体可以插入到第二锁杆的中空管体内,这样,不法分子便不能将第一锁杆与第二锁杆册开而实施盗窃,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偷车的现象发生。为了使动杆与静杆之间保持平行的相对运动状态,本发明还在控制杆上设置有限位座,动杆可以在该限位座内滑动,静杆则固定于该限位座上,使动杆和静杆始终保持平行状态,以保证防盗锁始终能正常使用。
本发明的摩托车电子防盗锁可以对多辆自行车或摩托车同时上锁,实现对自行车或摩托车的统一管理和监控。同时,上锁和开锁也非常方便,只需控制制动闸,使控制杆动作,即可实现防盗锁的打开与锁紧,安全快捷。本发明可以广泛应用于医院、广场、学校、住宅小区、旅游景点和公园等场所,既避免了偷车现象,又能给骑自行车或摩托车的人们提供非常人性化的管理服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摩托车电子防盗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摩托车电子防盗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位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摩托车电子防盗锁,其包括制动闸1、控制杆2和固定于上述控制杆2上的多个防盗锁3,其中,控制杆2包括并排设置的可相对运动的动杆21和静杆22。每个防盗锁3可分别将对一辆自行车或摩托车上锁,该防盗锁3包括固定于动杆21的第一锁杆31和固定于静杆22的第二锁杆32,制动闸1控制动杆21相对于静杆22运动,并带动第一锁杆31相对于第二锁杆32运动,实现对自行车或摩托车的上锁与开锁。
具体地,第一锁杆31和第二锁杆32整体均呈L形,且反向地别固定于动杆21和静杆22上,当制动闸1带动动杆21沿平行于静杆22的方向运动时,将使得第一锁杆31和第二锁杆32交错运动,形成交叉,从而将自行车或摩托车的车轮锁紧。
本发明还在静杆22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和支撑静杆22的支撑柱4,该支撑柱4一端与静杆22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于地面,这样,便可提高控制杆2的稳固性。
此外,防盗锁3的第一锁杆31和第二锁杆32均是通过焊接固定于控制杆2上,使得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观花;,未经袁观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800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