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包埋纳米单质硒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79268.0 | 申请日: | 2013-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61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白锴凯;易瑞灶;洪碧红;陈晖;孙继鹏;黄文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L1/304 | 分类号: | A23L1/30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 |
地址: | 361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包埋 纳米 单质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营养添加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包埋纳米单质硒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微量元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硒元素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衰老、抗病毒、抗癌、免疫功能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缺硒与几十种常见疾病存在密切联系。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硒是人和动物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微量元素;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将硒列为15种每日膳食必需营养素之一。合理的补充硒元素,保持体内硒的合理代谢,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我国是世界上缺硒最严重的国家之一,72%的地区存在缺硒现象,约有7亿中国民众的硒元素摄取量在国际标准以下;即使是相对富硒的东南沿海地区,食品中的硒含量也只有0.1mg/Kg,仅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最低限。缺硒引发了诸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地方疾病及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恶疾,严重危害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我国的全民补硒工作刻不容缓。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针对我国缺硒国情,推荐膳食中硒元素的供给范围为50-250μg/日,建议使用合理的口服补硒剂以改善人体的硒存量。目前,市场上主流的补硒产品以口服为主,并严格限制服用量。国内外市场上常见的口服补硒剂主要分为无机硒和有机硒两大类。无机硒主要包括硒酸盐、亚硒酸盐(亚硒酸钠、亚硒酸锌等)、氧化硒、硫化硒、氯化硒以及硒化物(硒化氢、硒化钠、硒化钾等)等;有机硒主要包括硒多糖、含硒蛋白质、硒代氨基酸、富硒酵母、富硒食用菌以及人工合成的其他有机硒化合物。我国的补硒产品研发工作有所进展,国内已见多种补硒产品问世。截至2013年初,我国市场上主流产品的补硒剂原料主要是亚硒酸钠、硒化卡拉胶、含硒蛋白、富硒酵母等。这些补硒剂虽然具备一定的补硒效果,但普遍存在毒性较大、安全剂量与中毒剂量的安全范围狭小的缺陷,甚至还存在着工艺复杂、产品剂量不够稳定、成本较高等问题。目前,为了满足健康群体或亚健康群体的日益增长的营养需求,客观上急需研发可克服上述缺陷的新补硒产品及可靠的制备工艺。
研究表明,灰色或黑色的单质硒几乎无生物活性和毒性,而红色的纳米单质硒不但补硒效果良好,且安全性远胜于市场上的绝大部分补硒产品。纳米单质硒产品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曙光,翻开了单质硒作为补硒剂的全新篇章。目前,纳米硒的生物学功效已被认可。然而单一成分的红色单质硒容易聚集,形成灰色或黑色单质硒。CN1184776A公开了一种红色单质硒的制备方法,在蛋白质多肽体系(溶液)中还原硒化合物或灰黑色单质硒得到蛋白肽红色单质硒或多肽态红色单质硒,再经分离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红色单质硒。以这项技术为基础研发的红色纳米单质硒具有一定的分散稳定性,作为其市场转化成果的“硒旺”系列纳米硒胶囊已获国家保健食品批文(卫食健字1998第134号)。然而,采用蛋白质作为生产纳米单质硒的分散剂,存在质量较难控制、制备成本较高、产品保存不易等一系列问题。CN1415310A公开了另一种红色单质硒的制备方法,提出以壳聚糖为分散剂、以维生素C为还原剂制备红色纳米硒,其产品和制备工艺具有原料来源广泛、安全无毒、成本低廉的技术优势。但是,该专利所述的制备工艺存在产品成分复杂、含量不易控制、能源消耗较大、对生产设备要求较高等问题。目前,尚未见其工业化产品问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包埋纳米单质硒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包埋纳米单质硒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包埋纳米单质硒组合物,包括纳米单质硒核心和包裹在该纳米单质硒核心外的以防止纳米单质硒聚集的外壳。。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制备上述包埋纳米单质硒组合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未经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792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