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浅海吹填区海底管线的监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579242.6 | 申请日: | 2013-1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78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 发明(设计)人: | 黄剑;宋俊强;高伟;李兴建;柳军生;余迪;管新岗;任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天航港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B21/02 | 分类号: | G01B21/02;G01C5/00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郑乘澄 |
| 地址: | 30045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浅海 吹填区 海底 管线 监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浅海吹填区海底管线的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浅海吹填区海底管线的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吹填区内的海底管线,在上部荷载的作用下,将会向下沉降而产生位移,若位移超过海底管线在承受上部荷载时允许的最大位移时,管线将破坏。随着区内吹填的进展,海底管线上部泥层会越来越厚,若采用传统的人工潜水探摸出管线位置后再利用测量设备监测海底管线的位移和沉降,成本高、周期长,且不能及时做出监测预警。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减少工前准备时间,可操作性强,实现了在简便工艺条件,可操作性强的对浅海吹填区海底管线的监测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浅海吹填区海底管线的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1)、选择监测区域: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海底管线应力增大位置为沉降变形最大区段,此区域为监测区域;
(2)、探测海底管线位置:在监测区域区内吹填前,采用人工潜水的方式找出海底管线的准确位置;
(3)、设置监测平台:在海底管线的上方监测区域内设有固定的监测平台,监测平台上预留有探测槽口;
(4)、在预留的探测槽口内设有一排垂直于海底管线的套管,套管的底部距离海底管线留有一定的安全距离;
(5)、在上述的套管内逐一下放探杆,直至确定海底管线位于哪根套管的下方;
(6)、根据第5步确定的海底管线的位置,下放探杆,所述的探杆的下端部应当与海底管线的上表面接触,此时借助测量设备测定探杆的顶标高和平面位置,该数据作为海底管线位置的初始数据;
(7)、间隔一定周期,重新进行第5和第6的步骤,根据探测结果借助测量设备重新测定探杆的顶标高和平面位置,并与第6步中的初始数据进行对比,从而推定海底管线的沉降和位移。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海底管线上方设置的监测平台,其标高通常会高于吹填设计标高,套管位于海底管线上方一定距离且固定于监测平台上,当沿着套管下放探杆时,能快速的找出海底管线的具体位置,避免了人工先下水探摸出海底管线后再对其进行位移和沉降监测的弊病。测量人员监测时站在稳固的监测平台上,等同于站在陆地上进行测量,消除了借助测量船因风浪而影响监测结果的弊端。监测人员可随时上监测平台测量,不受海底管线上方泥层厚度的影响,采集数据快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监测平台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中:1、监测平台;2、探测槽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一种基于浅海吹填区海底管线的监测方法,(1)、选择监测区域: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海底管线应力增大位置为沉降变形最大区段,此区域为监测区域;
(2)、探测海底管线位置:在监测区域区内吹填前,采用人工潜水的方式找出海底管线的准确位置;
(3)、设置监测平台1:请参阅图1和图2,在海底管线的上方监测区域内设有固定的监测平台,监测平台上预留有探测槽口2;
(4)、在预留的探测槽口内设有一排垂直于海底管线的套管,套管的底部距离海底管线留有一定的安全距离;
(5)、在上述的套管内逐一下放探杆,直至确定海底管线位于哪根套管的下方;
(6)、根据第5步确定的海底管线的位置,下放探杆,所述的探杆的下端部应当与海底管线的上表面接触,此时借助测量设备测定探杆的顶标高和平面位置,该数据作为海底管线位置的初始数据;
(7)、间隔一定周期,重新进行第5和第6的步骤,根据探测结果借助测量设备重新测定探杆的顶标高和平面位置,并与第6步中的初始数据进行对比,从而推定海底管线的沉降和位移。
由于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海底管线上方设置的监测平台,其标高通常会高于吹填设计标高,套管位于海底管线上方一定距离且固定于监测平台上,当沿着套管下放探杆时,能快速的找出海底管线的具体位置,避免了人工先下水探摸出海底管线后再对其进行位移和沉降监测的弊病。测量人员监测时站在稳固的监测平台上,等同于站在陆地上进行测量,消除了借助测量船因风浪而影响监测结果的弊端。监测人员可随时上监测平台测量,不受海底管线上方泥层厚度的影响,采集数据快速。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天航港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天航港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792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