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MEMS双加热器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78646.3 | 申请日: | 2013-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98357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9 |
发明(设计)人: | 赵立波;陈闯;蒋庄德;赵玉龙;王苑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5/20 | 分类号: | G01N25/20;G01N25/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贺建斌 |
地址: | 710049***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mems 加热器 热导率 扩散系数 传感器 | ||
1.一种基于MEMS双加热器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传感器,包括基底(1),其特征在于:加热器(6)设置在基底(1)的上表面中央,焊盘(5)位于基底(1)上表面加热器(6)的旁边,和加热器(6)连接,绝缘层薄膜(2)覆盖在加热器(6)、焊盘(5)和基底(1)之上,绝缘层薄膜(2)上设置有腔壁(3),腔壁(3)和绝缘层薄膜(2)形成空腔结构中装有被测液体(4),加热器(6)同时作为温度传感器;
所述的加热器(6)为多折结构金属带,由两根以上的等宽度、等间隔的平行金属带串联而成;加热器(6)左侧单根金属带作为窄加热器(11),其余段串联金属带为宽加热器(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MEMS双加热器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焊盘(5)包括第一焊盘(8)、第二焊盘(9)和第三焊盘(10),第一焊盘(8)连接在窄加热器(11)尾端和宽加热器(12)起始端的连接处,第二焊盘(9)连接窄加热器(11)起始端,第三焊盘(10)连接宽加热器(12)尾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MEMS双加热器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底(1)下表面粘贴铜块(7)作为热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MEMS双加热器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窄加热器(11)和宽加热器(12)构成双加热器,通过测量电路切换使用不同宽度加热器,连通第一焊盘(8)和第二焊盘(9),窄加热器(11)工作,测试被测液体(4)的热导率;连通第一焊盘(8)和第三焊盘(10),宽加热器(12)工作,测试被测液体(4)的热扩散系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MEMS双加热器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层薄膜(2)采用二氧化硅或氮化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MEMS双加热器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基于MEMS双加热器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传感器的测试步骤为:
1)将传感器放入恒温箱,调节恒温箱测试温度,测量两个以上不同温度点下加热器(6)的电阻值,由温度和电阻的线性拟合关系计算出加热器(6)的电阻温度系数;
2)在空腔里加入已知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的液体作为参考液体,通过调节电路开关,先连通第一焊盘(8)和第二焊盘(9),仅使窄加热器(11)工作,设置信号发生器输出交流电流角频率ω为1-10Hz,电阻箱阻值调为零,用锁相放大器测量窄加热器(11)的1ω频率电压分量的实部有效值Vb1,调节电阻箱阻值,使锁相放大器输出的1ω电压幅值分量为最小,将锁相放大器设置为三倍频,信号发生器输出交流电流角频率ω在1Hz-10kHz频率范围内扫频,最终获得与扫频交流电流角频率ω对应的3ω频率电压分量的实部有效值Vb3,利用目前常用的斜率法,得基底的热导率;然后调节电路,连通第一焊盘(8)和第三焊盘(10),仅使宽加热器(12)工作,同理获得宽加热器(12)的1ω频率电压分量的实部有效值VB1和3ω频率电压分量的实部有效值VB3,通过推导的热扩散系数与输出电压的公式a,得基底的热扩散系数;
公式a:
式中,αl和αS分别是被测液体(4)和基底(1)的热扩散系数;λl、λs分别是被测液体(4)和基底(1)的热导率;VB1和VB3分别是宽加热器(12)工作时角频率为1ω和3ω锁相放大器测得的实部电压有效值;k为加热器(6)的电阻温度系数;RB是宽加热器(12)的电阻;B为宽加热器(12)的半宽,ω为交流电流角频率。
3)用丙酮和酒精把空腔里参考液体清洗干净,用氮气烘干;在空腔里加入被测液体(4),重复测试步骤2),根据得到的基底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等热物理性质,由推导的公式计算出被测液体(4)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7864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