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以红曲菌丝体为原料提取辅酶q10的工艺及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577271.9 | 申请日: | 2013-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134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吴铁;吕思敏;丁喜生;崔燎;孙金影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医学院 |
主分类号: | C07C50/28 | 分类号: | C07C50/28;C07C46/10;A21D2/14;A21D13/08;A23L2/52;A23L1/2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东莞市松***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曲 菌丝体 原料 提取 辅酶 q10 工艺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采用红曲菌丝体为原料提取辅酶q10的工艺及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红曲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生产、应用历史,它是生产红曲酒、红曲米、功能性红曲和天然色素的主要菌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合成食品添加剂和化学药物对人体毒副作用的认识,世界各国掀起了食用绿色食品和使用天然药物的热潮,红曲作为药食兼用的天然制品,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自1979年,日本学者远藤章从红曲霉(monaseusruber)中发现洛伐他汀生理活性物质后,引起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1980~1990年代红曲功能性研究达到高峰,红曲的降血脂、降胆固醇、降血压、降血糖、抗菌性等功能相继被发现。美国默克公司开发成功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洛伐他汀调血脂药物,于1987年上市,目前他汀类药物己成为高血脂、冠心病人的首选药物,降脂药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治疗药物。红曲目前的生产工艺主要是为提取红曲红色素而设计,一般均是选择优质大米为原料,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出优质的红曲霉菌,再经液体深层发酵,产生红曲发酵产物,这些产物经过脱水,压干等工艺,用60~70%乙醇提取红色素,通常这些提取工艺提纯红色素后连红曲中降血脂成分洛伐他汀也一起提走,剩下的渣留下来的洛伐他汀极少或几乎没有,这一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红曲菌丝废渣,这些废渣一般视为无用废弃物丢弃掉,这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更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在对东莞天益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的两批红曲霉废渣的检测中发现,其废渣虽然没有找到能特异性对抗抑制HMC-CoA还原酶活性的洛伐他汀,但红曲霉废渣中的还有脂肪酸和多糖类成分,采用这些废渣进行降血脂和预防骨质疏松的动物实验,意外发现这些废渣的提取物也有很好的降血脂作用和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我们分别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红曲渣产品在制备降血脂保健食品方面的应用》,(专利号ZL201010003099.2,授权证书号第1144784),《红曲菌丝体提取物在制备预防骨质疏松保健食品及药品的应用》(专利号ZL201110269850.8,授权证书号第1092336),已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对这些红曲菌丝体的有效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这些提取了红曲红色素之后的菌丝体还含有重要成分辅酶q10,这在目前所有的研究文献中均没有见报道。
辅酶Q10是一种脂溶性抗氧化剂,是人类生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能激活人体细胞和细胞能量的营养,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抗氧化、延缓衰老和增强人体活力等功能,医学上广泛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国内外广泛将其用于营养保健品及食品添加剂。辅酶Q10最早于1957年在美国被发现,1978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彼得·麦克博士因在研究辅酶Q10与细胞能源关系方面的贡献获得诺贝尔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日本实现了从烟叶中提取茄呢醇为原料合成生产辅酶Q10,至使辅酶Q10成本大幅度下降,这对于辅酶Q10的应用、普及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半化学合成法技术上比较成熟,已实现了工业化,产品成本低,价格适中。但是使用半化学合成法生产的产品虽然在价格上有优势,但在使用上比用生物提取法生产的产品有较大的差距。原因在于生物提取法生产的是天然的、有机的产品,易于被人体吸收转化,而化学合成法生产的是人工化学合成的有机产品,生物活性极差,不易被人体吸收,难以充分发挥辅酶Q10的药理作用。关于辅酶Q10化学合成方法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半个世纪来,发达国家已实现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辅酶Q10,近几年微生物发酵提取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全新的生物工程方法,既综合了生物提取工艺和化学合成工艺两种方法的优点,又克服了它们的缺点,因此是最令人瞩目的有希望实现工业化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医学院,未经广东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7727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