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特用玉米的种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576111.2 | 申请日: | 2013-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980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明廷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明廷超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5200 湖北省黄石***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玉米 种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栽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特用玉米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日益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玉米用作主粮的比例已显著地减少,而用作各种工业原料却明显地增多,特别是特用玉米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和潜力。所谓特用玉米,就是具有与普通玉米不同的特殊性状,不但直接利用效益高,而且能作为各种工业优质原料,发挥更大的效益。特用玉米种类主要有淀粉玉米、糯玉米、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甜玉米(普甜、超甜)、爆裂玉米、青贮玉米和笋用玉米等。由于特用玉米与普通玉米除了品种上的差异以外,其肥水管理与普通玉米也有一定的区别,进而会影响特用玉米的产量与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特用玉米的种植方法,能够提高其产量与品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包括隔离、播种、施肥、田间管理与采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包括空间或时间隔离,播种温度超过12℃,播种深度在2.5-5cm为宜,施肥包括基肥和追肥,田间管理包括中耕除草3次以及防虫处理,采收时间一般在授粉后25天左右,且存放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不仅可以较好地提高特种玉米的产量,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口感与品质,采收的籽粒的水分含量为70%左右、花丝顶端变为褐色、籽粒呈正常颜色且饱满,挤破籽粒后流出乳状时其风味、食味最佳。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特种玉米的种植方法,包括隔离、播种、施肥、田间管理与采收:
1、隔离 要求不同品种同期播种,均需进行空间或时间隔离。空间隔离一般需与其它玉米相隔200m以上,以免接受其它玉米的花粉而影响品质。最好与其它玉米错开播期15天以上。 2、播种 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结构良好,地下水位较低,灌排条件好的地块种植,并要求在冬前或早春深耕晒垡。春播气温稳定在12℃即可播种,播前抢晴晒种1~2天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地膜覆盖播种可提前10~20天,播种后覆土要求比普通玉米薄。种子发芽率达90%以上,一般每1hm2直播用种30kg,育苗移栽用种22.5kg。播种深度一般以2.5~5cm为宜,粘土宜稍浅,沙土宜稍深。糯玉米和普通杂交玉米播种深度相同。播后轻压,有利出苗。 3、施肥 一是基肥。一般每1 hm2施600kg复合肥或枯饼,在缺锌的地区每1 hm2可增施15kg左右硫酸锌,肥料不能施在播种沟内,以防烧苗。二是追肥。每1 hm2可用375kg尿素分两次追施,第1次在6~7片叶时,用量为总追肥量的40%,第2次在抽雄前10~15天,用量为60%,追施时应离玉米根部10~15cm处开沟施入。 4、田间管理4~5片叶间苗,6~7片叶定苗,留苗匀壮。中耕除草3次,并结合培土护根,防止倒伏,适时防治害虫。在喇叭口期每1 hm2用呋喃丹15kg拌干细沙(土)点玉米芯或用甲胺磷1000倍药液或其他高效低毒农药灌心防治玉米螟。 5、适时采收 种植糯玉米、甜玉米的目的在于销售鲜嫩青果穗或进行加工处理。鲜食特用玉米的商品品质主要决定于采收期,采收过早,籽粒含水量大、干物质少、味淡、产量低,不易保存。采收过迟,籽粒内糖分转化成淀粉,种皮加厚,吃起来皮厚,渣多,失去香味、糯味。所以适时采收极为重要。正常积温年份一般在授粉后20~25天即可采收,此时籽粒的水分含量为70%左右、花丝顶端变为褐色、籽粒呈正常颜色且饱满。挤破籽粒后流出乳状时其风味、食味最佳。采收后做到当天采收当天上市,存放时间最好不超过24小时,否则将影响品质,降低糯性和甜度。
6、种植密度 一般早熟或早中熟紧凑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每1 hm2约67000株,中熟品种为52500~60000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明廷超,未经明廷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761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种植大棚喷灌装置
- 下一篇:一种冬小麦、苹果、短期秋菜立体高效栽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