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钢木门框及其安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69870.6 | 申请日: | 2013-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906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屈卫卫;林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麦威迪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6B1/12 | 分类号: | E06B1/12;E06B1/34;E06B1/52;E06B1/58;E06B1/6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000 上海市金***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型钢 木门 及其 安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门框安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钢木门框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钢木门框在安装前,都是采用组装好的钢木门框,施工或运输过程中时容易造成门框破坏、污染,还需要采取保护措施,若采用副框方式安装,则造成财力,物力的浪费。而组装好的钢木门框其饰面板与钢框用胶粘在一起,一般不易拆开,更不易更换饰面板,当想更换饰面板时,只能更换新门框,比较浪费,也不好回收,继续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新型钢木门框及其安装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钢木门框,其本体包括框体,所述的框体由两竖框和一横框组成,所述的框体包括C形钢龙骨、两个L形饰面板、和两个L形饰面板相对应的两个L形卡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L形卡簧通过螺丝钉分别和对应的L形饰面板连接在一起,所述的L形卡簧和L形饰面板的组合体通过L形卡簧的卡勾和C形钢龙骨预先开好的孔位卡位连接在一起;
更进一步,所述的C形钢龙骨开口处设有拉片,且拉片上设有孔位;
更进一步,所述的设在C形钢龙骨开口处的拉片,每隔35cm-50cm处设一个;
更进一步,所述的C形钢龙骨至少一端设有折弯部,且折弯部设有螺纹孔;
更进一步,所述的L形卡簧的长度小于对应的L形饰面板的横截面长度;
更进一步,所述的横框两端设有与竖框折弯部螺纹孔对应的螺纹孔;
更进一步,所述的竖框两端设有缺口;
更进一步,所述的横框设有与竖框缺口卡位连接的突出部;
更进一步,所述的两竖框设有折弯部的一端和横框的两端通过螺丝钉穿过螺纹孔连接在一起;
更进一步,一种新型钢木门框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L形饰面板一和对应的L形卡簧一通过螺丝钉连接在一起,将L形饰面板二和对应的L形卡簧二通过螺丝钉连接在一起,
b.将拉片每隔35cm-50cm焊接在竖框开口处,同时将拉片每隔35cm-50cm焊接在横框开口处,
c.将两竖框和横框通过螺丝钉穿过竖框折弯部的螺纹孔和横框两端的螺纹孔连接,同时横框的突出部和竖框的缺口卡位连接,组成门框,
d.在将要安装门框的门洞墙体上通过膨胀螺丝穿过拉片的孔位将门框与墙体固定,
e.最后将L形饰面板和对应的L形卡簧的组合体通过L形卡簧的卡勾和C形钢龙骨预先开好的孔位连接,然后在门框内浇铸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
本发明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在工程施工中将门完好的安装上去,在施工时先安装钢龙骨,待工程结束的时候,再将外饰面和门扇装上去,避免了门在施工中造成损坏,实用性强是一种新颖的创作方案,且利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门框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框体横截面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外饰面与卡簧组合横截面示意图之一;
图4所示为本发明外饰面与卡簧组合横截面示意图之二;
图5所示为本发明钢龙骨横截面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竖框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发明横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钢木门框,包括两竖框8、一横框12,所述的横框12端头与两竖框8的端头连接,组成门框。
如图1或2所示,所述的竖框8包括C形钢龙骨1、两个L形饰面板、和两个L形饰面板相对应的两个L形卡簧,所述横框12的结构与竖框8的结构一样,所述的两个L形饰面板分别是L形饰面板一4和L形饰面板二5,所述的两个L形卡簧分别是L形卡簧一3和L形卡簧二2,所述的L形卡簧一3通过螺丝钉6和L形饰面板一4连接在一起,所述的L形卡簧二2通过螺丝钉6和L形饰面板二5连接在一起。
如图6所示,所述的竖框C形钢龙骨1设有预先开好的孔位9,所述的L形卡簧和L形饰面板的组合体通过L形卡簧的卡勾和C形钢龙骨1预先开好的孔位9卡位连接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麦威迪实业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麦威迪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698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