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挠性管环向增强层非熔合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67438.3 | 申请日: | 2013-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7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吕召军;陈鹏;赵建强;连洪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文登鸿通管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1/24 | 分类号: | F16L11/24 |
代理公司: |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 37202 | 代理人: | 于涛 |
地址: | 2644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挠性管环 增强 熔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弯曲的挠性管环向增强层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挠性管环向增强层非熔合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挠性管环向增强层主要有三种结构形式。一种是环向增强层由高强度纤维直接编织缠绕在内衬管外部形成的,在缠绕编织的过程中纤维之间存在间隙,形成潜在的压力挤压结构,降低了挠性管的整体抗压力性能;二是环向增强层由柔性树脂和高强度纤维直接缠绕固化在内衬层外部形成,由于柔性树脂和纤维固化后硬度较大,管的弯曲半径较大,弯曲时易开裂,不能满足环向增强层与挠性管同步弯曲的要求;三是环向增强层由导丝熔合的成型带缠绕形成,熔合层间不能相对滑动,这种结构能弯曲,但弯曲性能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易制造,生产效率高的挠性管环向增强层非熔合结构。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挠性管环向增强层非熔合结构,包括内衬层、内层、外层,其特征在于内层螺旋缠绕在内衬层上,外层螺旋缠绕在内层上,外层螺旋缠绕方向与内层螺旋缠绕方向相反;
所述内层由第一复合带和第二复合带组成的,内层的第一复合带螺旋缠绕在内衬层上,第一复合带螺旋缠绕角度与内衬层轴线的夹角为70°~88°,第二复合带与第一复合带重叠1/2宽度,交错叠加螺旋缠绕在第一复合带上,第二复合带螺旋缠绕角度与内衬层轴线的夹角为70°~88°,外层由第三复合带和第四复合带组成的,第三复合带反向螺旋缠绕在第二复合带上,第三复合带螺旋缠绕角度与内衬层轴线的夹角为-70°~-88°,第四复合带与第三复合带重叠1/2宽度,交错叠加螺旋缠绕在第三复合带上,第四复合带螺旋缠绕角度与内衬层轴线的夹角为-70°~-88°;
所述内层的第一复合带、第二复合带的端面和外层的第三复合带、第四复合带的端面呈等矩形。
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易制造,缠绕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能控制和调整复合带的缠绕角度、数量和间隙,层间无熔合,复合带之间可相对滑动移动,挠性管的弯曲性能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内衬层,2、内层,3、第一复合带,4、第二复合带,5、外层,6、第三复合带,7、第四复合带。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所示,一种挠性管环向增强层非熔合结构,包括内衬层1、内层2、外层5,内层2螺旋缠绕在内衬层1上,外层5螺旋缠绕在内层2上,外层5螺旋缠绕方向与内层2螺旋缠绕方向相反;其内层2由第一复合带3和第二复合带4组成的,所述内层2的第一复合带螺旋缠绕在内衬层1上,第一复合带3螺旋缠绕角度与内衬层1轴线的夹角为70°~88°,第二复合带4与第一复合带3重叠1/2宽度,交错叠加螺旋缠绕在第一复合带3上,第二复合带4螺旋缠绕角度与内衬层1轴线的夹角为70°~88°,所述外层5由第三复合带6和第四复合带7组成的,外层5第三复合带6反向螺旋缠绕在第二复合带4上,第三复合带6螺旋缠绕角度与内衬层1轴线的夹角为-70°~-88°,第四复合带7与第三复合带6重叠1/2宽度,交错叠加螺旋缠绕在第三复合带6上,第四复合带7螺旋缠绕角度与内衬层1轴线的夹角为-70°~-88°。内层的第一复合带、第二复合带的端面和外层的第三复合带、第四复合带的端面呈等矩形。
由于层间无熔合,复合带间平滑,且有间隙,可滑动移动,挠性管的弯曲性能好,能实现较小半径的弯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文登鸿通管材有限公司,未经文登鸿通管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674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卡口连接的流体连接器
- 下一篇:一种PRC连续刚构桥长期下挠的预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