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凝露方法、装置、子系统及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62572.4 | 申请日: | 2013-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76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孟交交;刘玉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康佳同创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49/00 | 分类号: | F25B49/00;F25B4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地址: | 239000 安徽省滁州市经济技术开***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凝露 方法 装置 子系统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冻冷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凝露方法、装置、子系统及系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当冰箱和冷柜等制冷设备内外温差较大时,在制冷设备内会产生凝露。为了解决此问题,一般会在制冷设备内易产生凝露的地方设置加热器,以防止凝露的产生。并且为了达到较好的防凝露效果,上述加热器通常长时间持续工作。
但是,由于凝露并不是循环产生的,因此,上述加热器在工作过程中势必将做很多无用功,这无疑增加了制冷设备的能耗。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凝露方法、装置、子系统及系统,以减小制冷设备的能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凝露方法,包括:
采集制冷设备内易产生凝露位置的第一温度值
采集所述制冷设备外部环境中的第二温度值和湿度值;
在焓湿图中查找与所述第二温度值和湿度值相对应的凝露温度值;
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值和凝露温度值,开启或关闭加热器。
优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值和凝露温度值,开启或关闭加热器,包括:
比较所述第一温度值和凝露温度值的大小;
当所述第一温度值高于所述凝露温度值时,关闭所述加热器;
当所述第一温度值低于或等于所述凝露温度值时,开启所述加热器。
优选的,所述当所述第一温度值高于凝露温度值时,关闭所述加热器,包括:
当所述第一温度值比所述凝露温度值高出预设值时,关闭所述加热器。
一种防凝露装置,包括:
第一数据获取模块用于,采集制冷设备内易产生凝露位置的第一温度值;
第二数据获取模块用于,采集所述制冷设备外部环境中的第二温度值和湿度值;
查找模块用于,在焓湿图中查找与所述第二温度值和湿度值相对应的凝露温度值;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值和凝露温度值,开启或关闭加热器。
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比较单元用于,比较所述第一温度值和凝露温度值的大小;
关闭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温度值高于所述凝露温度值时,关闭所述加热器;
开启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温度值低于或等于所述凝露温度值时,开启所述加热器。
优选的,所述关闭单元包括:
预设关闭子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温度值比所述凝露温度值高出预设值时,关闭所述加热器。
一种防凝露子系统,包括:
设置于制冷设备中易产生凝露位置的第一温度传感器;
设置于所述制冷设备的外部环境中的温湿度传感器;
分别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相连的主控装置;
其中,所述主控装置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采集的第一温度值和所述温湿度传感器所采集的第二温度值和湿度值,开启或关闭加热器。
优选的,所述主控装置包括:
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相连的第一接收器;
与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相连的第二接收器;
分别与所述第一接收器和第二接收器相连的单片机;
其中,所述单片机内装载有焓湿图;
与所述单片机相连的比较器。
一种防凝露系统,包括:所述的防凝露子系统和制冷设备;
其中,将所述防凝露子系统中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置于所述制冷设备中易产生凝露的位置,温湿度传感器置于所述制冷设备的外部环境中,主控装置与制冷设备内的加热丝相连。
优选的,所述主控装置与制冷设备内的加热丝相连,包括:
所述主控装置与制冷设备内的加热丝通过无线的方式相连;
或所述主控装置与制设备内的加热丝通过有线的方式相连。
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首先实时采集制冷设备内易产生凝露位置的第一温度值,以及制冷设备外部环境的第二温度值和湿度值;然后在现有技术中的焓湿图中查找与第二温度值和湿度值相对应的凝露温度值;最后根据第一温度值和凝露温度值,开启或关闭制冷设备内的加热器。因此,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及装置,无需加热器长时间持续工作,而只是在第一温度值和凝露温度值满足一定条件时,才开启加热器,从而可以减小制冷设备的能耗。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康佳同创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康佳同创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625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