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化锚索下索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61725.3 | 申请日: | 2013-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13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胡伟麟;邓杰;郭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74 | 分类号: | E02D5/74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辅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120 | 代理人: | 杨海燕 |
地址: | 61008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化 锚索下索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程施工设备制造领域,尤其涉及高边坡预应力锚索施工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能源的不断需求,国家实施宏伟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尤其是“西电东送”战略,为水电开发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现水电、铁路和公路等工程领域逐步由平原开阔地带向地势险峻的高山峡谷地带转移,工程建设中涉及大量的高边坡锚索支护施工。
目前,国内锚索下索施工多采用依靠集中大量人力下索的方法。采用该方法,不禁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而且下索速度慢、成本高、安全风险也比较大。
和谐社会提倡“以人为本”,人性化、机械化施工已成为工程建设项目的首要条件,因此,从安全、经济角度出发,解决目前国内锚索多为依靠集中大量人力下索的现状,已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针对以上不足而提供一种操作简单、移动灵活、下索速度快的自动化下索设备。其技术方案如下:
它包括机架、移动活塞和千斤顶,千斤顶的缸底固定在机架上,移动活塞与千斤顶的活塞杆连接;在移动活塞两侧分别焊接Π形支撑架,Π形支撑架的两脚内侧构成滑槽,在滑槽内置入偏心轴;偏心轴上套入偏心轮,在移动活塞表面位于两Π形支撑架之间设有底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该设备机身轻便,移动灵活,安装调试简单,适用于不同部位、不同规格型号锚索。采用该下索设备施工,下索过程辅助人员少,操作方便,下索速度快,安全可靠。解决了目前锚索下索施工只能采用集中大量人力下索的落后问题,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俯视图;
图3,是图1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3,本发明包括机架1、移动活塞4和千斤顶3,千斤顶3的缸底固定在机架1上,移动活塞4与千斤顶3的活塞杆通过螺栓12连接,千斤顶活塞杆的顶出与回缩带动移动活塞沿机架往返移动;在移动活塞4两侧分别焊接Π形支撑架9,Π形支撑架9的两脚内侧构成滑槽9.1,在滑槽9.1内置入偏心轴6,偏心轴在滑槽中可上下移动;偏心轴6上套入偏心轮5,在移动活塞4表面位于两Π形支撑架9之间设有底槽8。
所述偏心轮5表面粗糙,半截面为弧形结构。
鉴于不同规格型号锚索索体的最大截面直径和最小截面直径的比值不同,在偏心轮上设置2~3个轴心孔7供偏心轴6穿过。
所述底槽8的截面为弧形结构,与偏心轮5在同一截面形成椭圆形结构。
在滑槽9.1顶部安装调节螺栓10和调节螺母11,通过调节螺栓伸入滑槽的长度,控制偏心轴在滑槽中的上下移动范围,达到能施工不同规格型号锚索的目的。
所述千斤顶3通过高压油管14与电动液压泵13连接。
具体的下索步骤如下:
步骤1:将机架1按锚索孔孔向方向同时兼顾锚索摆放方向放置,机架摆放好后,为防止机架移动,采用活动式固定卡环2将机架固定在排架钢管上。
步骤2:将千斤顶3的缸底座与机架1采用连接螺栓12连接固定。移动活塞4与千斤顶3的活塞杆采用连接螺栓12连接固定。
步骤3:采用高压油管14将千斤顶3与电动液压泵13连接,确保电动液压泵能正常向千斤顶输送或回收液压油。
步骤4:将锚索顺机架轴线方向放入固定器底槽8中。将锚头放入锚索孔内。
步骤5:将偏心轮5放入两个Π形支撑架9之间,选取合适的轴心孔7,偏心轴6从一侧Π形支撑架9的Π形结构的两脚内侧穿过,穿过选好的轴心孔,再穿过另一侧Π形支撑架9的Π形结构的两脚内侧。
步骤6:根据锚索索体截面大小,同时调动Π形支撑架9上方的两根调节螺栓10,控制偏心轴6在Π形支撑架9Π形结构两脚内侧滑槽的移动范围。
步骤7:启动电动液压泵13的电机,将电动液压泵13的手动换向阀换向输油状态,千斤顶3的活塞杆向前顶出,推动移动活塞4沿机架1向前移动,移动活塞4带动底槽8和Π形支撑架9向前移动,Π形支撑架9带动偏心轴6向前移动,偏心轴6带动偏心轮5向前移动,从而使偏心轮5与锚索产生相对运动,因偏心轮表面粗糙,再加上偏心轮本身具有一定重量,使得偏心轮与锚索之间产生摩擦力,偏心轮5在摩擦力作用下绕偏心轴6旋转,致使偏心轮5与底槽8之间空隙变小,从而将锚索牢牢卡住在偏心轮5与底槽8之间,从而使锚索随千斤顶的继续顶出向锚索孔孔内移动,送入孔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617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