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城市高架有轨电车路网客运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310560493.X | 申请日: | 2013-1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120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 发明(设计)人: | 赵润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润生 |
| 主分类号: | E01C1/00 | 分类号: | E01C1/00;E01D1/00;E01D11/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73003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城市 有轨电车 路网 客运 系统 | ||
技术领域
一种城市高架有轨电车路网客运系统,属城市交通客运领域
技术背景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在各大、中城市中随着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城市道路拥堵问题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在进入到汽车时代不久的中国,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而且由于由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引发的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疾病问题也日益严重,尽管各级政府也都对此十分重视,并且也采取了一系列办法进行解决,但都没能解决因路面道路资源有限与人员出行需求及车辆数量的快速增加之间的矛盾,至使各种努力都未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反而城市拥堵状况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城市高架有轨电车路网客运系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解决相关城市交通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而研究设计出的一种新的概念和新结构形式的新型现代城市有轨电车路网交通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地就是为解决现有城市轨道交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提供的一种纵向架设在城市道路两侧的承重桥墩上的钢箱型桥梁和L型立柱上的处于道路上方空间的轨道桥,以及与其配套的高车站平台和乘客/行人过街天桥的城市有轨电车路网客运系统
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和解决方案是在城市道路两侧的人行道或隔离带中,建立有承重桥墩1和L型立柱2。横跨道路的钢箱型桥梁3架设在两边的承重桥墩1上,在箱型桥梁和L型立柱之间,纵向架设有拱型钢箱型有轨电车路桥4,在1型立柱上还设有增力拉索5,在钢箱型桥梁3上还设有门型钢框架6,斜拉索7与框架6和路桥4连接。路桥桥面上铺设有有轨电车道轨8,形成运行线路。在线路的车站部分设有两个双钢箱型桥梁3,并设有由两个相邻的钢箱型桥梁3支承的U型行人过街天桥9,在两个钢箱型桥梁3之间架设有高平台的车站10,在承重桥墩1的两侧斜搭建有供乘客/行人上下使用的台阶11和沿承重桥墩的平直部分上设置的U型通道平台12,通道平台12与行人过街天桥8及通往高车站平台的台阶13相通,在车站中间位置还设置供乘客使用的垂直升降电梯14。有轨电车采用电力车辆。
运行线路的其它承重桥墩、钢箱桥梁上也设有台阶、通道平台及U型行人过街天桥,但无电梯设置。
本发明的优点是在几乎不占用城市道路通行资源、不影响道路的通透性、观感度及不影响道路绿化树木、电杆、照明、指示牌、信号灯等的前提下,利用城帝道路上部空间,架设了一条高架的中等运量的次有轨电车客运专线,有效减轻了城市道路拥堵。并将高车站平台站点与行人过街天桥、地铁、公交站点等设置在了一起,大大方便了乘客,提高了出行效率,并且在节能减排等方面也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和效果,同时还具有十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系统的车站部分正视图
图2是系统的车站部分俯视图
图3是系统的车站部分a-a视图
图4是系统的车站部分横截面图
图5是系统的线路部分正视图
图6是系统的线路部分俯视图
图7是系统的线路部分b-b视图
附图8是系在线路中L型桥墩部分横截图
图中1——承重桥墩2——L型立柱3——箱型桥梁4——有轨电车路桥5——增力拉索6——框架7——拉索8——道轨9——车站高平台10——U型行人通道11——台阶12——U型通道平台13—台阶14——垂直电梯15——检票/进出口16—车站雨蓬17——人行道18——公交车站19——地铁站入口20——有轨电车
具体实施方案
首先有轨电车20由线路驶来,进入到车站高平台9,乘客经由台阶11或电梯14经由检票/进出口15进入车站,乘客乘车后,车辆驶离出站。乘客出站后沿台阶11;13出站,也可沿U型过街天桥跨越道路后沿另一侧通道离去L型过街天出站或再转乘其它交通工具,继续出行行程。同时设在其它站外运行线路上的箱型桥梁处的阶梯、通道、行人过街天桥也具有同样的行人过街通行功能。设置在高架车站间的垂直升降电梯11是提供给乘客中的老弱群体使用的设施,这样在发挥运输交通效能的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的文明和人文程度和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润生,未经赵润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6049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