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盘用振动控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59882.0 | 申请日: | 2013-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28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石井力;广濑修;梅村纪夫;林干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1/11 | 分类号: | B62D1/11;B60R21/203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宋丹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振动 控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振动控制结构,用于抑制(控制)结合有气囊装置的转向盘的振动。
背景技术
在车辆高速行驶或者车载发动机惰转期间,竖向或横向的振动传到转向盘时,该振动通过驾驶人员握持转向盘的手传给驾驶人员,因此,会降低驾驶舒适性。为此,现有技术中已经开发并提出了用于抑制(控制)转向盘振动的技术。这些技术之中,有一种技术使用了动态阻尼器,其包括配重以及用于将配重支撑于转向盘芯杆等的弹性件。根据这种技术,当频率与动态阻尼器特有共振频率相同或相近的振动从转向盘传到动态阻尼器时,动态阻尼器共振,以吸收转向盘的振动能量。用这种吸收,抑制(控制)转向盘的振动。
另一方面,将气囊装置结合在转向盘中,以在车辆碰撞时等保护驾驶人员。气囊装置包括气囊、以及向气囊供气的充气器。在气囊装置中,在车辆碰撞时等,由从充气器供给的气体使气囊向后膨胀,并因此保护驾驶人员免遭冲击。
这里,在近来的转向盘中,由于气囊装置占据了转向盘的大部分内部空间,难以安装上述动态阻尼器。
因此,提出了一种转向盘,其中气囊装置起到动态阻尼器的作用(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如图18中所示,转向盘包括被固定件(喇叭板)51、气囊装置52、喇叭开关机构53、以及弹性件54。被固定件(喇叭板)51固定至于纵向(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向轴(未示出),并且具有安装孔(开口)55。气囊装置52包括囊架(基板)56,并且布置于被固定件(喇叭板)51的后侧。
喇叭开关机构53包括支撑件(导向件)57和滑块(轴套)58。在安装于囊架(基板)56的状态下,支撑件(导向件)57向前延伸,并且穿过被固定件(喇叭板51)的安装孔(开口)55。滑块(轴套)58布置在支撑件(导向件)57和安装孔(开口)55之间,以能够于纵向(前后方向)滑动。在具有这种结构的喇叭开关机构53中,气囊装置52的压迫操作导致滑块(轴套)58与囊架(基板)56之间相对移动,由这种相对移动来触发喇叭装置。
弹性件54具有环形形状,并且安装于滑块(轴套)58。弹性件54在安装孔(开口)55处安装于被固定件(喇叭板)51。
另一方面,括号中的零部件名称与专利文献1中所使用的零部件名称相对应。
根据上述转向盘,气囊装置52作用为动态阻尼器的阻尼块,以及,弹性件54作用为动态阻尼器的弹簧。因此,当在垂直于转向轴的方向(例如竖向或横向)以预定频率使转向盘振动时,在垂直于转向轴的方向使弹性件54与气囊装置52一起振动,同时,以与预定频率相同或相近的共振频率使弹性件54弹性变形,从而,吸收转向盘的振动能量。用这种吸收,抑制(控制)转向盘的振动。
[专利文献1]JP-A-2012-158236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披露的结构中,为了将弹性件54安装至被固定件(喇叭板)51,在弹性件54的外周部中设置槽59,并使槽59与安装于安装孔(开口)55的绝缘体61适配。为此,在如上所述只在弹性件54外周部处将其安装于被固定件(喇叭板)51的结构中,弹性件54相对于被安装件(喇叭板)51的安装强度不够高。此外,由于将外径大于安装孔(开口)55内径的弹性件54安装至安装孔(开口)55,使弹性件54与被固定件(喇叭板)51的安装操作复杂。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提出本发明,以及,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盘用振动控制结构,能通过执行简单操作以高强度安装弹性件。
<1>一种转向盘用振动控制结构,包括:
被固定件,其与于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向轴固定;
气囊装置,在其前部设置有带安装孔的囊架,以及,气囊装置布置在被固定件的后侧;
喇叭开关机构,其包括支撑件和滑块,该支撑件在喇叭开关机构穿过安装孔的状态下由被固定件支撑,以及,该滑块布置在支撑件与安装孔之间以可于前后方向滑动,该喇叭开关机构适合于根据气囊装置的压迫操作由滑块的向前移动来触发喇叭装置;以及
环形弹性件,其布置于囊架的后侧,同时安装于滑块的外侧,
其中,气囊装置作用为动态阻尼器的阻尼块,以及,弹性件作用为阻尼块的弹簧,以及
弹性件被囊架和滑块从其前侧和后侧并且从径向外侧和内侧夹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合成株式会社,未经丰田合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598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