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层建筑垂直交通主干与支干转换的室外平台疏散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59061.7 | 申请日: | 2013-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68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王洪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3/00 | 分类号: | E04H3/00 |
代理公司: | 沈阳技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05 | 代理人: | 张志刚 |
地址: | 110003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层建筑 垂直 交通 主干 转换 室外 平台 疏散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层建筑疏散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层建筑垂直交通主干与支干转换的室外平台疏散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超高层建筑中最常用的是疏散楼梯,其疏散时间长且距离长,当数万人长时间的垂直行进,可能遭遇烟和火等危险,且极易拥堵,使人在疏散过程中受到伤害。平时已经习惯乘坐电梯上下的人员要一下子从很高的楼层走下来,许多人的身体会吃不消;另外,利用楼梯疏散对在超高层建筑内的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安全疏散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特别是当超高层建筑内人们全部从楼道蜂拥而下,成千上万的人拥挤在楼道里逃生很容易发生群死群伤的事件!而云梯、避难袋、避难扶梯、缓降机等逃生措施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逃生需要,其具体的应用还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完全不适用于被困在千米级超高层建筑内的大规模的人员疏散逃生,与此同时,消防救援人员如何能尽快到达救援场所,也是紧急情况下极重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最大限度的保证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这将是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明内容
在千米级超高层建筑中,塔楼的标准层面积受到防火分区的面积的限制,如果仅从电梯运载人员的运力考虑人员疏散即便采用双轿厢电梯或双子电梯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楼内多数人员运送到安全地带,如果单纯依靠增加电梯井道的数量,会使建筑的核心筒增大,把标准层的有效使用面积降低,降低使用率,增加工程施工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层建筑垂直交通主干与支干转换的室外平台疏散系统,该系统采用中央核心筒穿梭电梯结合室外平台,配合3个塔楼分段式建筑子单元疏散方式,在500M高度采用穿梭电梯转换的方式解决电梯一次提升高度限制的问题,在不增加塔楼电梯井道数量的情形下相对于避难平台的分段段数把普通电梯数量增加相应数倍,提高了电梯运力,解决了短时间内人员疏散和标准层塔楼使用面积利用率的矛盾。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高层建筑垂直交通主干与支干转换的室外平台疏散系统,所述系统采用垂直主干系统与各建筑子单元支干系统相结合的结构方式,独立封闭的中央核心筒式主干系统安装有双轿厢电梯,支干系统设有楼梯及常规电梯;在高层建筑塔楼处设置有交通转换平台,子单元区段设有室外避难平台,并隔距离设置室外疏散避难平台,在建筑地面300m以上的塔楼中每隔100m设置一个2层的室外避难平台,连接各子建筑单元平面,即平面每约隔20层设为一独立的子建筑单元,其电梯和楼梯为独立设置,2层避难平台相应高度的空间内、设置电梯的冲顶空间及电梯机房。
本发明的优点与效果是:
1.系统采用中央核心筒穿梭电梯结合室外平台,配合3个塔楼分段式建筑子单元疏散方式,在500M高度采用穿梭电梯转换的方式解决电梯一次提升高度限制的问题(轿厢荷载及钢缆自重及其承载力、施工误差等问题),把塔楼建筑利用室外避难平台分成数段相对独立的子建筑单元,各子建筑单元中部又有自己的核心筒,中央核心筒和各子建筑单元均保证13M的防火间距,满足防火规范要求。紧急情况下人员通过各子建筑单元疏散楼梯下到室外避难平台,由避难平台通过封闭的中央核心筒双轿厢穿梭梯疏散到建筑外。在不增加塔楼电梯井道数量的情形下相对于避难平台的分段段数把普通电梯数量增加相应数倍,提高了电梯运力。解决短时间内人员疏散和标准层塔楼使用面积利用率的矛盾。
2.本发明提高了效率:在日常使用中,可以极大的缩短电梯运行时间,增加电梯运载效率,减少等待电梯的时间;建筑使用率高:充分利用核心筒空间,减少电梯井道数量,减少建筑工程造价,增加建筑有效使用面积;操作性强:积极利用现有技术,仅对垂直交通体系进行改造,改变现有垂直交通格局,解决了超高层建筑中的大量人员安全疏散及消防救援问题,具有现实的可实施性;有利于建筑结构: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整体的抗扭刚度。
附图说明
图1-千米塔垂直交通示意图;
图2-千米塔垂直交通系统图;
图3-百米平台交通转换剖面示意图;
图4-垂直疏散人数示意图;
图5-500M层平面图;
图6-505M层平面图;
图7-510M层平面图;
图8 -主干系统1F、200MF、300MF、400MF布置图;
图9-主干系统500M布置图;
图10-主干系统600MF布置图;
图11-主干系统楼梯换位布置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590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声场和磁场与双涡旋体涡旋相结合的活化水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一种健身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