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安装于推台锯上的固定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55802.4 | 申请日: | 2013-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122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陈益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铭亿包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7B5/29 | 分类号: | B27B5/29;B27B2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装 推台锯上 固定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定组件,尤其是涉及一种安装于推台锯上的固定组件,用于对推台锯上木质包装材料的固定。
背景技术
包装材料是指用于制造包装容器、包装装潢、包装印刷、包装运输等满足产品包装要求所使用的材料,它即包括金属、塑料、玻璃、陶瓷、纸、竹本、野生蘑类、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复合材料等主要包装材料,又包括涂料、粘合剂、捆扎带、装潢、印刷材料等辅助材料,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微波食品、休闲食品及冷冻食品等方便食品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这将直接带动相关食品包装的需求,中国食品与包装机械业在今后的一段长时间内将维持正增长。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国包装工业的总产值可望达到4500亿元人民币,并保持年均7%的增长速度。从2011年到2015年,总产值可望突破6000亿元,每年平均增速约维持在16%的水平。以产品分类,中国纸包装制品产量到2015年可达3600万吨,塑料包装制品946万吨,金属包装制品491万吨,玻璃包装制品1550万吨,包装机械120万台套。预计未来循环经济将成为包装行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包装废资源回收利用将实现产业化、绿色包装材料将获得大力开发和发展、包装基础工业也将加快发展。
木质包装材料的加工需要使用推台锯进行裁剪,由于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振动,容易产生原料的偏移,导致加工过程发生偏差,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尺寸,造成材料的浪费,所以需要对加工的木质包装材料进行固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木质包装材料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振动,容易产生原料的偏移,导致加工过程发生偏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安装于推台锯上的固定组件,该固定组件利用螺栓在两端卡夹住放置在凹槽中的材料,固定效果好,解决了现有木质包装材料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振动,容易产生原料的偏移,导致加工过程发生偏差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安装于推台锯上的固定组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端面内凹形成凹槽一,且凹槽一与底座的对称侧壁连通,凹槽一的底面内凹形成凹槽二,凹槽二的中心线和凹槽一的中心线重合,底座的顶面内凹形成凹槽三,凹槽三与底座的侧壁连通,凹槽三的轴线与凹槽一的轴线垂直,且凹槽三与凹槽二连通,凹槽三的底面与凹槽二的底面设置在同一平面内,底座上设置有螺栓,螺栓与凹槽二连接,螺栓设置在凹槽一的下方。凹槽二是作为外形结构为圆柱形的木质材料的端面放入的空间,凹槽三是用于方形木质材料放入的空间,必须要设置在两根螺栓之间,这样才能将木料顶紧,因此凹槽三和凹槽二是连通的,同时为了避免由于凹槽二和凹槽三的底部出现高度差,影响顶紧效果,特意将凹槽三的底面与凹槽二的底面设置在同一平面内,利用上述结构能够卡夹住放置在凹槽中的材料,固定效果好,解决了现有木质包装材料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振动,容易产生原料的偏移,导致加工过程发生偏差的问题。
底座中与凹槽一连通的侧壁上均设置有通孔,且通孔与凹槽二的内部连通,通孔的中心线与凹槽一的中心线重合;螺栓穿透通孔,螺栓一端设置在凹槽二的内部,另一端设置在底座的外部;螺栓的外壁上均套合有螺母,螺母设置在凹槽二内部。通过两根螺栓的拧紧,使得放置在凹槽二或凹槽三中的材料能够被顶紧,实现固定。
底座上设置有固定孔,固定孔内设置有定位销,定位销穿透底座。设置定位销和固定孔是讲固定组件与推台锯进行固定。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固定组件的结构简单,操作原理简便,利用螺栓在两端卡夹住设置在凹槽中的材料,固定效果好,拆卸方便,能够快速地在推台锯上进行安装,减少了由于推台锯的振动而导致原料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螺栓;2—螺母;3—凹槽二;4—底座;5—定位销;6—固定孔;7—凹槽三;8—凹槽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铭亿包装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市铭亿包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558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接收装置、来源装置及电源传输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新型的单相调压变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