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桥用轨枕的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52787.8 | 申请日: | 2013-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21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吴恒志;张辉;刘琳;卜英明;吕丽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巢湖铸造厂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23/06 | 分类号: | B28B23/06 |
代理公司: | 安徽汇朴律师事务所 34116 | 代理人: | 胡敏 |
地址: | 23000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枕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桥用轨枕的生产方法,属于铁路轨枕生产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轨枕又称枕木,是轨道结构的主要部件。一般横向铺在钢轨下的道床上,承受来自钢轨的压力,使之传布于道床,同时利用扣件有效地保持轨道的轨距和位置。轨枕既要支承钢轨,又要保持钢轨的位置,还要把钢轨传递来的巨大压力再传递给道床。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柔韧性和弹性,列车经过时,它可以适当变形以缓冲压力,但列车过后还得尽可能恢复原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由于木材资源短缺,逐渐使用钢筋混凝土轨枕;后改进为预应力混凝土轨枕。预应力混凝土轨枕除了能大量节约优质钢材外,还有使用寿命长、轨道稳定性好,能满足高速、大运量要求等优点。桥用轨枕是在桥梁上铺设的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由于桥梁在使用中实际是存在一定变形和摆动的,所以桥用轨枕对其强度和钢丝预应力值的控制要求比普通预应力混凝土轨枕更高。
国内目前生产预应力混凝土桥用轨枕主要工艺流程为:钢丝预应力张拉—混凝土搅拌、灌注—振动—养护—放张、检验。其中混凝土的配比、钢丝预应力张拉等环节存在着混凝土配比变化易导致产品强度指标不合格,钢丝预应力张拉工序过程不好控制等缺点,影响了桥枕产品的实际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桥用轨枕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桥用轨枕的生产方法,包括步骤:
(1)上混凝土配料;
(2)对混凝土配料搅拌: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其水泥用量不超过500kg/m3,混凝土净搅拌时间为120-150秒,确保搅拌均匀,稠度的增实因数JC应控制在1.400-1.305之间;
(3)钢丝定长切断:对钢丝定长切断,精度为10875±10,通过专用设备镦头机,将规定长度钢丝的两头镦出直径不小于10±0.5mm的圆头;
(4)墩头张拉:采用直径7.0mm钢丝,均匀张拉钢丝;
(5)套管和箍筋安装:套管用于连接固定钢轨的螺旋道钉,将套管紧固在钢模的底部,承轨槽安装尺寸精度为214±1.0,箍筋是在规定的位置将主筋箍住,并且箍筋本身牢固捆扎;
(6)将步骤(2)完成搅拌的混凝土进行灌注;
(7)混凝土振动成型:普振时间120~180s,加压振动时间60~90s,加压振动的压力不小于3000Pa;
(8)拆卸步骤(5)所安装的配件、清边、清槽;
(9)蒸汽养护:静停时间不少于2h升温速度不大于20℃/h,蒸汽养护温度不大于60℃,降温速度不大于20℃/h,出坑前的轨枕表面与坑外环境温度差不大于20℃;
(10)放张和脱模:放张力为张拉力的90%、放张过程缓慢均匀,先放张后割筋、脱模;
(11)锯切、码垛、堆放;
(12)检验、保湿、入库。
进一步地,上述步骤(4)中张拉为自动张拉或手动张拉。
进一步地,自动张拉的张拉程序为:0—100KN一保持张拉力Imin一锁紧螺帽。
进一步地,手动张拉的张拉程序为:0—5Mpa。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在混凝土的配比和钢丝预应力张拉等工作环节进行了重要改进,确保了桥枕产品的强度指标,同时加强了对工艺过程的控制,提高了桥枕产品的合格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桥用轨枕的生产方法,包括步骤:
(1)上混凝土配料;
(2)对混凝土配料搅拌: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其水泥用量不超过500kg/m3,混凝土净搅拌时间为120-150秒,确保搅拌均匀,稠度的增实因数JC应控制在1.400-1.305之间;
(3)钢丝定长切断:对钢丝定长切断,精度为10875±10,通过专用设备镦头机,将规定长度钢丝的两头镦出直径不小于10±0.5mm的圆头;
(4)墩头张拉:采用直径7.0mm钢丝,均匀张拉钢丝;张拉为自动张拉或手动张拉,自动张拉的张拉程序为:0—100KN一保持张拉力Imin一锁紧螺帽,手动张拉的张拉程序为:0—5Mpa;
(5)套管和箍筋安装:套管用于连接固定钢轨的螺旋道钉,将套管紧固在钢模的底部,承轨槽安装尺寸精度为214±1.0,箍筋是在规定的位置将主筋箍住,并且箍筋本身牢固捆扎;
(6)将步骤(2)完成搅拌的混凝土进行灌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巢湖铸造厂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安徽省巢湖铸造厂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527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