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前侧围的上线吊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50023.5 | 申请日: | 2013-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985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张云;林世壬;刘立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22 | 分类号: | B66C1/2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44248 | 代理人: | 罗志伟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前侧围 上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装夹具,尤其涉及工装夹具中的一种汽车前侧围的上线吊具。
背景技术
目前车身大部分零件是放置在生产线两旁的料框中,生产时需将零件从料框搬运到相应生产线上位置上进行焊接,目前大都采用人工搬运方式。
对于某些重量大、体积大且外表面轮廓复杂的零件——比如前侧围零件,操作者在搬运过程需弯腰并进行翻转,不符合人机工程要求,且车身车间高节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也会给操作者带来安全隐患。目前生产现场采用两名操作工一同搬运,效率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前侧围的上线吊具。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前侧围的上线吊具,包括翻转气缸、吊杆、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所述上部框架与所述下部框架通过导轨滑块机构连接,所述上部框架与所述下部框架之间设有限位机构,所述吊杆的顶端设有吊环,所述吊杆的底端与所述下部框架铰接,所述翻转气缸包括缸体和活塞杆,所述翻转气缸的缸体与所述吊杆铰接,所述翻转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下部框架铰接,所述吊杆与所述下部框架的铰接点与所述活塞杆与所述下部框架的铰接点不重合。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部框架的顶端设有上部卡槽,所述下部框架的底端设有下部卡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部卡槽至少有二个,所述下部卡槽至少有二个。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轨滑块机构包括形成移动副的导轨和滑块,所述下部框架上设有二个导轨安装凸台,所述导轨设置在二个所述导轨安装凸台之间,所述滑块与所述上部框架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机构包括撑杆和限位锁杆,所述撑杆设置在所述下部框架上,所述限位锁杆上设有限位卡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锁杆61连接有上推手柄,所述上推手柄与所述上部框架通过锁紧螺杆铰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部框架的顶部与所述上部框架的底部通过所述导轨滑块机构连接,所述吊环连接有平衡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部框架的中部设有翻转支架,所述吊杆的底端与所述翻转支架铰接,所述翻转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翻转支架铰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翻转支架为L形,所述翻转支架的一端与所述下部框架连接,所述翻转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翻转气缸的活塞杆铰接,所述翻转支架的拐角部与所述吊杆的底端铰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塞杆通过连杆与所述翻转支架铰接,所述连杆铰接有操作手柄,所述操作手柄上设有气缸开关,所述气缸开关通过电磁阀与所述翻转气缸电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案,可控制翻转气缸的活塞杆伸长,使下部框架、上部框架呈竖直状态,将下部框架与前侧围零件卡接,向上推上部框架,使上部框架在导轨滑块机构的作用下向上运动而与前侧围零件卡接,然后通过限位机构锁住上部框架与下部框架,使上部框架无法下滑,再控制翻转气缸的活塞杆收缩,使下部框架、上部框架及前侧围零件呈水平状态,再通过吊环将前侧围零件移动到生产线合适位置,放下前侧围零件,然后打开限位机构,使下部框架、上部框架脱离前侧围零件,即完成前侧围零件的吊运工作,本汽车前侧围的上线吊具的结构简洁,选材常规,制造成本低廉,使用该汽车前侧围的上线吊具后,工人不需弯腰人工搬运零件,极大地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减少了操作人员降低了生产成本,且完全消除了前侧围零件由人工搬运所带来的人机工程和安全隐患,特别适合高节拍、大批量的汽车白车身焊装生产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汽车前侧围的上线吊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汽车前侧围的上线吊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汽车前侧围的上线吊具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号为:上部框架1;上部卡槽11;下部框架2;下部卡槽21;翻转支架22;导轨安装凸台23;吊杆3;吊环31;吊杆的底端32;翻转气缸4;缸体41;活塞杆42;导轨滑块机构5;导轨51;滑块52;限位机构6;限位锁杆61;限位卡槽611;撑杆62;锁紧螺栓63;上推手柄7;操作手柄8;连杆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500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描绘装置以及描绘装置的描绘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流量检测方法和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