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逃生车窗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49795.7 | 申请日: | 2013-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385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于铁勇;张凯;吴东;邹广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2 | 分类号: | B60R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逃生 车窗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快速逃生车窗及车辆。
背景技术
现实中经常出现遇到紧急情况后,车辆乘员打不开车门和车窗,即使车辆配备有安全锤,由于缺乏快速逃生的经验或者安全锤本身的配备不到位,导致车内乘客慌乱中很难破窗逃生,耽误逃生的时间,最终造成人员伤亡的现象。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快速逃生车窗及车辆,可以方便、快速的打开车窗。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快速逃生车窗,包括固定于车身上的窗框、压条及快速开启结构,所述窗框与所述压条之间设有玻璃,其中,快速开启结构可控制窗框和压条之间的联接或分离,当所述快速开启结构开启时,所述窗框与所述压条分离;当所述快速开启结构关闭时,所述窗框与所述压条联接,将玻璃紧固于所述窗框上。
进一步的,所述快速开启结构包括开关装置,所述开关装置包括:
设置在所述窗框上的第一通孔;
设置在所述压条上、与所述第一通孔位置相对应的第二通孔;
固定销,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将所述窗框和所述压条联接在一起,所述固定销外露于所述窗框内侧的部分设有第三通孔;
锁销,所述锁销穿过所述第三通孔以锁定所述固定销;
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定位销,所述定位销一端枢接于所述窗框,另一端可与所述锁销卡接,其中,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定位销与所述锁销卡接,使快速开启结构关闭;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定位销与所述锁销脱离、以打开快速开启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销上设有拉绳,拉动所述拉绳使得所述定位销从所述第一状态变化为所述第二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销、所述锁销均为锥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快速开启结构还包括弹性卡接结构,所述弹性卡接结构包括:
设置在所述压条上的插块,所述插块为向靠近所述第二通孔的方向倾斜的锥形结构;
设置在所述窗框上的、可供所述插块插入的第四通孔;
设置在所述窗框与所述压条之间的弹性连接件,在所述固定销与所述第一通孔脱离时,所述插块在所述弹性连接件的作用下从所述第四通孔中脱离。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连接件为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压条与玻璃之间设有弹性密封条。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条上与所述第四通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可供所述插块插入的第五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条与所述玻璃相接触的一面设有锯齿结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快速逃生车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快速开启结构的设置,可以快速、方便的打开车窗,以保证乘车人员快速逃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车窗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压条与窗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密封条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和原理进行详细说明,所举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快速逃生车窗,包括固定于车身上的窗框1、压条2及快速开启结构,所述窗框与所述压条之间设有玻璃6,其中快速开启结构可控制窗框和压条之间的联接或分离,当所述快速开启结构开启时,所述窗框与所述压条分离;当所述快速开启结构关闭时,所述窗框与所述压条联接,将玻璃紧固于所述窗框上。
通过快速开启结构的设置,可以快速、方便的打开车窗,保证乘车人员的快速逃生。
所述快速开启结构的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实现窗框、玻璃、压条的连接,以及快速打开即可,本实施例中快速开启结构的结构形式如下:
所述快速开启结构包括开关装置,所述开关装置包括:
设置在所述窗框1上的第一通孔;
设置在所述压条2上、与所述第一通孔位置相对应的第二通孔;
固定销3,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将所述窗框1和所述压条2联接在一起,所述固定销3上外露在所述窗框内侧的部分设有第三通孔;
锁销4,所述锁销4穿过所述第三通孔以锁定所述固定销3;
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定位销5,所述定位销一端枢接于所述窗框1,另一端可与所述锁销4卡接,其中,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定位销5与所述锁销4卡接,使快速开启结构关闭,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定位销5与所述锁销4脱离、以打开快速开启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497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