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升机绳槽的车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49453.5 | 申请日: | 2013-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864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武卫国;刘洪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1/00 | 分类号: | B23B1/00;B23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陈英俊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大兴***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升 机绳槽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绳槽车制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提升机绳槽的车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多绳摩擦式提升机因其提升能力大、安全系数高等特点被广泛用于煤炭、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非金属、化工等矿山的竖井、斜井的提升系统中。多绳摩擦式提升机用于提升矿物、升降人员和物料及设备等,是矿井系统设备的咽喉。摩擦衬块作为摩擦式提升机的直接作业部分,其尺寸精度对于摩擦式提升机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各个绳槽的尺寸偏差也是影响提升机工作寿命的一个直接原因。
在传统的绳槽车制过程中,以两侧挡绳板外圆作为车槽时的对刀基准,将平尺紧靠在两挡绳板的外圆上,车刀尖刚刚接触平尺时,记下刻度环上的刻度即为零位,拿掉平尺,转动手轮向上进刀进行切削,直接从手轮的刻度环上看出进刀量,每转动一大格等于车刀进刀0.2mm,每转动一小格等于车刀进刀0.1mm,手轮转动一周进刀或退刀2mm,记下进刀量,车每个绳槽时都以这个平尺为基准,用同样的方法对刀,并且进刀量相等,那么所有车出的绳槽的底径理论上应该是相等的。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制造误差、运输变形、不可避免的现场测量基准的选取误差、以及操作人员水平的差异等对车削精度的影响,车出的绳槽往往不尽人意。如果各个绳槽直径不同,会使提升绳在滚筒绳槽中来回摩擦滑行、窜动,对绳和绳槽都损害极大。
总体而言,传统的绳槽车削方法因测量手段和位置的差异,常常使绳槽车削不均匀,反复窜绳,成为顽症。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升机绳槽的车制方法。以降低提升绳在滚筒绳槽中来回摩擦滑行、窜动对绳和绳槽造成损害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提升机绳槽的车制方法包括:
将各把车刀对准各自绳槽位置,调整进刀量,转动提升机做微量切削,在各把车刀均刚好贴至绳槽底面而没有间隙时,记下切削零位刻度;
将提升容器停在井口水平位置,在钢丝绳上做出各个液压缸的初始位置标记;
使提升容器下行,在提升机转动预设圈数后停止,然后在钢丝绳上做出各个液压缸的终止位置标记;
测量各个液压缸相对于各自初始位置的伸缩量;
钢丝绳与液压悬挂装置相连接,液压悬挂装置包括液压缸,液压缸的伸缩调节钢丝绳的长度,其伸缩量即为对应钢丝绳的窜动量;
以窜动量最小的一根钢丝绳为基准,计算其它各绳的相对窜动量,根据各相对窜动量值计算得出各个绳槽的进刀量;
根据各个绳槽进刀量的计算结果,在调整车刀的进刀量后进行绳槽切削;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钢丝绳的最大窜动量控制在要求范围内。
其中,优选的方案是,提升机、钢丝绳、液压悬挂装置和提升容器共同构成提升系统;钢丝绳缠绕在提升机上,并通过液压悬挂装置与提升容器相连接;液压悬挂装置和提升容器通过钢丝绳悬挂在提升机下方。
其中,优选的方案是,液压悬挂装置包括框架一、框架二、液压缸推杆和液压缸;
其中,优选的方案是,液压缸的伸缩,带动液压缸推杆、框架一和所述框架二伸缩,进而调节钢丝绳的长度。
其中,优选的方案是,钢丝绳的根数、液压悬挂装置的个数和绳槽的个数相等。
为了实现上述以及相关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包括后面将详细说明并在权利要求中特别指出的特征。下面的说明以及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某些示例性方面。然而,这些方面指示的仅仅是可使用本发明的原理的各种方式中的一些方式。此外,本发明旨在包括所有这些方面以及它们的等同物。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的说明及权利要求书的内容,并且随着对本发明的更全面理解,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及结果将更加明白及易于理解。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提升机绳槽的车制方法中提升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结构3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提升机绳槽的车制方法中各液压缸初始位置标记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提升机绳槽的车制方法中各液压缸终止位置标记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提升机1、钢丝绳2、液压悬挂装置3、提升容器4、液压缸31、液压缸推杆32、框架一33、框架二34。
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标号指示相似或相应的特征或功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494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