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橘绿木霉M-13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48694.8 | 申请日: | 2013-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05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马晨晨;欧杰;殷曦敏;董博;张皓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B01J20/22;C02F3/34;C02F1/28;C12R1/885;C02F101/22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吴瑾瑜 |
地址: | 2013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橘绿木霉 13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和水处理领域,具体为一种可以还原水体中Cr6+的橘绿木霉。
背景技术
目前重金属对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而且重金属在水体中的浓度和种类大大增加。某些金属不仅由于价格昂贵,还会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危害极其严重,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废水中的重金属已经越来越重要和急迫。
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例如岩石、土壤、植物体、动物体和火山等。铬污染主要由电镀,制革,冶金等生产过程中的废水造成的。铬离子主要以三价阳离子和六价阴离子形式存在。Cr(VI)可溶,有剧毒和致癌;Cr(III)微溶,毒性较低,Cr(VI)比Cr(III)移动性强,所以Cr(VI)对人体和动物体危害更大,有文献报道Cr(VI)毒性是Cr(III)的100倍,而且还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改变其形态。
传统对重金属处理方法包括沉淀法、化学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电化学法等。但这些方法存在去除不彻底、操作繁琐、运行成本高、费用昂贵和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微生物处理法作为新型高效环保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微生物吸附法利用微 生物自身的特性来吸附溶于水体的重金属,具有原料来源丰富、品种多、成本低、在低浓度下处理效果好、吸附容量大、速度快、选择性好,同时吸附设备简单、易操作等优势。微生物吸附法主要以活微生物细胞和死微生物细胞两种形式来吸附重金属离子,虽然已经报道显示活细胞比死细胞更具有去除重金属离子的效果,但选择死细胞对处理重金属废水更加有利,因为死细胞不会受重金属毒性的影响,也不需要持续的营养物质,而且可以重复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可还原或吸附六价铬的霉菌。
本发明还将上述霉菌用于处理含六价铬或其他重金属离子的水体。
一种橘绿木霉M-13,保藏号为CGMCC NO.8332(保藏机构: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日期:2013年10月12日),分类命名:橘绿木霉Trichoderma citrinoviride。并且,这种橘绿木霉M-13的tef序列如SEQ ID.No.1所示。
本文从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分离筛选出具有高效吸附和还原能力的霉菌,以一定量死的细胞投放到Cr(VI)水溶液中,测定这些霉菌对Cr(VI)的修复能力,并对修复功能最好的霉菌进行鉴定,得到一种橘绿木霉M-13。
上述橘绿木霉M-13可用于还原或吸附Cr6+,用于处理含Cr6+的水体。
用上述橘绿木霉M-13处理含Cr6+水体的方法,步骤包括:将上述的橘绿木霉M-13的菌丝体干燥后,置于含Cr6+的水体中,25~30℃ 处理24~96小时。优选的,处理时以50~200rpm速度进行震荡处理。
干燥的菌丝体与所处理的水体用量比为5g/L~50g/L。更优选的,干燥的菌丝体与所处理的水体用量比为15g/L~25g/L。
这种橘绿木霉M-13的培养方法为:用霉菌培养基,如马丁液体培养基、马铃薯液体培养基或查氏琼脂培养基(Czapek yeast autolysate agar),在25~35℃下培养72h。(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在28℃下培养48h;马丁液体培养基,在28℃下培养72h;查氏琼脂培养基(Czapek yeast autolysate agar),在25℃下培养5d。).
结果显示,上述菌株干燥后得到的死细胞可将水体中的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并且能吸附部分铬元素。
本发明获得了一种新型微生物,可以吸附和还原水体中的六价铬,对受污染水体有修复作用,可用于污水处理。本发明工艺较简单,处理效率高,成本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霉菌M-13的形态图,图a和b分别表示M-13的孢子梗和孢子头
图2为本发明霉菌M-13与其他木霉家族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菌株来源
上海市某废弃钢铁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于2012年9月在上海市某废弃钢铁厂内取土壤样品,放入无菌袋中。
培养基及试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486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