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医用红外测温仪及其测量补偿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47112.4 | 申请日: | 2013-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54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张西良;徐坤;赵麟;袁圆;林丽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1 | 分类号: | A61B5/01;G01J5/02 |
代理公司: | 江苏纵联律师事务所 32253 | 代理人: | 戴勇 |
地址: | 21201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医用 红外 测温 及其 测量 补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测温仪,尤其涉及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及其测量补偿方法,属于测试技术领域,主要用于临床的人体体温检测。
背景技术
近年来,非典、甲流、禽流感等人畜疫情频繁爆发,人们对于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体温是表征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体温的准确测量能够快速分离出疑似发病人群,避免疫情的大范围爆发。
常见的人体体温测量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接触式测量最常见的是利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如腋下、口腔等,接触式测量精度为0.1℃,能够满足体温测量的要求。但是接触式测量由于要跟人体进行直接接触,每次测量都可能被病菌感染,需要经常消毒,且测量速度慢,无法对大量人体进行连续快速测量。
非接触式测量最典型的方法是红外测温。自红外辐射原理被发现以来,红外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温度测量中。红外测温仪具有测温范围广,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等特点。但是由于红外测温容易受大气状况、环境温度、被测物体表面发射率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测量精度不高,如空气中的水蒸气、灰尘颗粒等对红外辐射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目标物体附近的热辐射源的辐射能量对目标物体的辐射度造成干扰;环境温度对测温器件感测目标物体辐射度将产生影响。另外,随着测温距离的增加,测温器件感测物体辐射度的能力也将受到影响。因此,在被测对象温度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测量距离、环境温度等因素的不同,测温器件感测到的物体温度也不同,从而降低了其测量精度。如实用新型专利(CN203042220U)及相关产品,容易受测量距离和环境温度影响,测量误差往往在1.0℃以上,只能用来大概判断人体状况,不能满足临床诊断快速准确测量体温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红外测温仪及其测量补偿的方法,以提高医用红外测温仪的测量精度和适应性。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医用红外测温仪,由红外测温模块(8)、超声测距模块(7)、电源模块(5)、信号处理单元(9)组成,其特征在于:超声测距模块(7)、信号处理单元(10)和红外测温模块(8)封装在壳体(6)内;电源模块(5)封装在手柄(4)的下部;手柄(4)与壳体(6)为一体化设计。
所述红外测温模块(8)选用的是TN9红外测温模块,能够输出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信号处理单元(9)由单片机SPCE061A、LCD液晶显示器(1)、按键模块(2)组成;所述单片机为具有两个定时器溢出中断、两个外部中断、一个串行口中断、一个触键唤醒中断、七个时基信号中断和PWM音频输出中断和32k闪存SPCE061A单片机,其程序包括系统初始化、显示器刷新、键盘扫描处理、功能选择、参数设定、测量和查询显示功能子程序。
利用所述的一种医用红外测温仪的测量补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检测红外测温仪与目标物之间的距离;
步骤二,检测红外测温仪环境温度;
步骤三,按照待测人体测量距离、环境温度、直接测量得到的目标温度和实际体温之间的关系为
y=a0+a1x1+a2x2+a3x3 (1)
x1表示环境温度,x2表示测量距离,x3表示红外测温模块输出的温度值,y表示经过补偿输出的温度值,a0,a1,a2,a3为系数;
再利用单片机编程计算得到待测人体实际体温。
通过预先试验得到测试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人体体温测量实际值与测量距离、环境温度和红外模块输出的目标直接测量温度的关系;按照此关系,将实际测得的测量距离、环境温度和目标直接测量温度值输入到单片机中,得到待测人体的体温值。
本发明具有有益效果。本发明所使用的TN9红外测温模块,能够直接输出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的数字量,所使用超声测距模块能够直接输出红外测温距离,便于后续补偿处理;经过测量补偿的红外测温仪测量误差在-0.13~0.11℃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和可逆性,测量精度大大提高,使红外测温适应性更强,能够满足精确测量人体体温的要求,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471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