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接闪带的安装方法及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36773.7 | 申请日: | 2013-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57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梁振;李世钟;陈志龙;吴智伟;朱金华;覃轲;张朝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鹏城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00 | 分类号: | H02G1/00;H02G13/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智科友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41 | 代理人: | 孙子才 |
地址: | 51804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闪带 安装 方法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防雷领域,特别涉及在建筑物顶上女儿墙上安装接闪带的方法及固定接闪带的装置。
背景技术
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接闪器位于防雷装置的顶部,其作用是利用其高出被保护物的突出部位把雷电引向自身,承接直击雷放电。
接闪带是接闪器的一种,也称避雷带,直接装设在建筑物上;屋顶上的永久性金属物及金属屋面;混凝土构件内钢筋。除利用混凝土构件内钢筋外,接闪器应镀(浸)锌,焊接处应涂防腐漆。在腐蚀性较强的场所,还应适当加大其截面或采取其他防腐措施。
接闪器的保护范围按照滚球法确定。滚球法是假设以一定半径的球体,沿需要防直击雷的部位滚动,当球体只触及接闪器,和地面,而不触及需要保护的部位时,则该部分就得到接闪器的保护。
目前,在施工过程中,接闪带架空焊接在女儿墙上,在施工焊接过程中常常烁伤、咬伤接闪导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目前在女儿墙上焊接接闪带时烁伤、咬伤接闪带导体的不足,提供一种接闪带的安装方法和安装结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接闪带的安装方法,将接闪带固定到女儿墙上;包括以下步骤:
预制接闪带导体,并在接闪带导体上套上吊环;
将固定支柱下端依次埋设在女儿墙上;
将套在接闪带导体上的吊环固定到固定支柱上端;
连接接闪导体与接引线,调直调平接闪带。
进一步的,上述的按闪带安装方法:固定支柱通过下端的螺纹拧入埋植在女儿墙内的顶爆螺丝固定埋设在女儿墙上。
进一步的,上述的按闪带安装方法:在所述的吊环上设置有吊环螺母,固定支柱通过顶端的螺纹拧入吊环螺母。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接闪带的安装结构,将接闪带固定到女儿墙上,包括一组固定支柱、埋植在女儿墙内的顶爆螺丝、套装置在接闪带导体上的吊环;
所述的吊环上设置有吊环螺母;
所述的固定支柱通过设置在下端的与顶爆螺丝相适配的螺纹固定埋植在女儿墙上;
吊环通过吊环螺母与固定支柱顶端的螺纹啮合固定在固定支架顶端。
本发明采用吊环将接闪带导体固定到固定支柱顶端克服了目前采用焊接的方式焊接在固定支柱端,在焊接时烁伤、咬伤接闪带导体的不足。且可以通过旋转固定支柱实现调节接闪带导体的高度。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较为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接闪带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实施例是一种接闪带安装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在已抹灰的女儿墙处测量放线,标记出接闪带固定支架位置,支架间距为1m,转角处两支架距转角0.5m。
2、用手电钻在支架标记处打孔,然后安装顶爆螺丝。
3、调直直径为12mm的接闪导体,穿入吊环螺母的吊环内。
4、按顺序用两端均有螺纹的支柱连接顶爆螺丝和吊环螺母,拧紧使接闪带导体固定。
5、连接接闪导体与接引线,调直调平接闪带。
与传统的按闪带安装方法相比,传统的安装方法是用手电钻在女儿墙上打孔,装入切割好的长150的直径为12mm圆钢支柱,然后使接闪带导体与支柱焊接固定。由于接闪带与支柱焊面小,施焊难度大,容易烁伤、咬伤接闪导体,影响接闪带安装质量,进而影响防雷效果。
组装式防雷接闪带固定支架优点:
1、支柱与接闪导体螺丝连接,容易对接闪带进行调直、调平。
2、无需施焊,消除了接闪导体不被烁伤、咬伤的质量缺陷。
3、构件批量生产,安装方便、简单。
4、可以流水线作业安装,提高工作效率。
如图1所示是本实施例的一根固定支柱安装结构示意图,该安装结构将接闪带固定到女儿墙上,包括一组固定支柱1、埋植在女儿墙5内的顶爆螺丝2、套装置在接闪带导体3上的吊环6;吊环6上设置有吊环螺母4;固定支柱1通过设置在下端的与顶爆螺丝2相适配的螺纹固定埋植在女儿墙5上;吊环6通过吊环螺母4与固定支柱顶1端的螺纹啮合固定在固定支架1顶端。
本实施例中,接闪带固定支架是屋面防雷接闪带安装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组装式接闪带固定支架,避免了传统焊接烁伤、咬伤接闪导体的现象,提高接闪带的安装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鹏城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鹏城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367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