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成网棚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繁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36686.1 | 申请日: | 2013-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86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刘全国;李冬虎;甄晓明;杨军;高妍;高俊强;李志强;王鑫;陈浩;常生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全国;李冬虎;甄晓明;杨军;高妍;高俊强;李志强;王鑫;陈浩;常生旺 |
主分类号: | A01G31/00 | 分类号: | A01G31/00;A01G13/02;A01G7/02;A01M1/02;A01M1/16 |
代理公司: | 唐山顺诚专利事务所 13106 | 代理人: | 于文顺 |
地址: | 0630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马铃薯 脱毒 微型 繁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成网棚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繁育方法,属于马铃薯繁育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繁育常用的两种方法,一种是组培苗在瓶内完成微型薯结薯全生育期,整个过程均在组培室内完成,这种方式结出的微型薯一般在0.5~2g左右,个小,皮薄,不易储藏。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组培苗,以蛭石为基质棚室内接地栽培床生产,接地栽培床常因为基质中水分过饱和而影响根系的呼吸,造成根系腐烂,影响植株生长,生产过程中需要多次使用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通风换气解决二氧化碳的不足,在一定时间内植株处于缺原料,制造养分少,使微型薯大小不等。微型薯采收时不杀秧,使微型薯生理年龄增大,增加了病毒侵入的几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成网棚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繁育方法,确保微型薯生产中的炼苗、定植及其后的生长过程中不受带毒昆虫为介体的病毒侵染,改善栽培床上基质的通气条件,微型薯种薯质量提高,结薯均匀,同时避免环境的污染,解决背景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集成网棚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繁育方法,包含如下工艺步骤:①繁育设施选用;②炼苗、移栽与定植;③营养液配方与施肥;④网棚温度管理;⑤压苗、培蛭石和剪尖;⑥臭氧空气杀菌与营养液消毒;⑦二氧化碳施肥;⑧微型薯采收。
各工艺步骤具体操作如下:
① 繁育设施选用
生产脱毒微型薯的设施是拱圆形钢架结构塑料大棚,简称网棚,设置防虫网,悬挂多色介电吸虫板,设置臭氧防治机和瑞特A型二氧化碳助长器;
②炼苗、移栽与定植
炼苗:炼苗是组培瓶苗适应移栽后的环境并进行自养,逐步锻炼和适应的过程,是马铃薯脱毒组培技术中较为关键的一环;经酶联免疫病毒检测鉴定为无病毒的瓶苗,经过扩繁转接在培养瓶内20~25d苗龄,高5~8cm,5~6叶片的瓶苗,移到网棚内,摆放在畦上,瓶间距5cm;定植前3~5天揭开封口膜,使嫩苗逐渐与外界接触,提高适应能力;
移栽:首先制作与地面隔离的悬空离地栽培床,在网棚内用砖搭建距离地面20cm(石棉瓦下3块红砖),宽140cm(两块石棉瓦宽)的栽培床,用石棉瓦做床底,床边缘用砖砌边,床高度15cm;床内填充7-9cm厚经过高温焙烧的蛭石基质,不施任何底肥,整平后,栽苗前,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70%锐胜WS (噻虫嗪)3-4万倍液,网棚内地面杀菌;采用悬空离地栽培床,栽苗初期温度比接地栽培床温度高2~3℃;此期间的较高苗床温度有利于缓苗,对移栽苗的成活率有利;悬空离地栽培床的床体与地面隔离,多余的水分自底部渗出,栽培床通气条件好,有利于根的生长;还能避免管理者出入网棚内外时由脚和裤腿携带的病原物传染边际秧苗;
移栽定植:当网棚内地温稳定通过4~6℃时定植,移栽前先从培养瓶中将脱毒苗取出,用清水洗去根部培养基;采用株距×行距=5cm×7.5cm,即250株/m2 ,单穴单株,扦插时用镊子将培养基与幼苗的根夹掉,手指按压脱毒苗基部,苗与基质结合紧密栽苗后浇水;网棚外覆盖遮阳网,适度遮阴缓苗一周,防止阳光直射晒苗,一周后移栽苗长出新根后逐步去除遮阳网;基质湿度控制在70%~80%左右;栽苗后7~10天80%苗生根后,开始喷施营养液;
③营养液配方与施肥
定植后7~21天,采用配方mg/kg:硝酸钙100、硝酸钾1034、硫酸镁490、磷酸二氢钾348、硫酸铵170、氯化钙150、EDTA-Na(EDTA-钠) 37.25、硫酸亚铁27.85、硫酸铜100;每隔5天灌施一次营养液。
本实施例定植3周后,追施肥料种类与浓度及667m2肥料用量(浇灌)
定植后21~75天内每隔10天叶面追施一次浙江爱普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块茎类(0-36-24+TE+FV)“诺翠丰”磷酸二氢钾专用叶面肥600倍;
④网棚温度管理
网棚内脱毒苗移栽后一周内空气温度控制在25~30℃,超过30℃要放风降温;幼苗期即第6片叶或第8片叶展开前温度控制在20~25℃之间,以利于马铃薯营养器官建造;马铃薯块茎形成期温度控制在15~20℃之间,在膨大期,马铃薯需要较高的白天温度,18~20℃,较低的夜间温度12~14℃;变温管理是微型薯生产中关键因素,温度高时,要加强通风管理,必要时采用强制通风措施,确保温度在最适宜的范围内;
⑤压苗、培蛭石和剪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全国;李冬虎;甄晓明;杨军;高妍;高俊强;李志强;王鑫;陈浩;常生旺,未经刘全国;李冬虎;甄晓明;杨军;高妍;高俊强;李志强;王鑫;陈浩;常生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366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子宫肌瘤的中药药剂
- 下一篇:双向出风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室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