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颗粒弥散增韧氮化铝陶瓷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531348.9 | 申请日: | 2013-11-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36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 发明(设计)人: | 伍尚华;付君宇;程艳玲;付常露;邬若军;卢忠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4B35/74 | 分类号: | C04B35/74;C04B35/78;C04B35/58;C04B35/622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颗粒 弥散 氮化 陶瓷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氮化物陶瓷的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颗粒弥散增韧、高导热、优良电性能的氮化铝陶瓷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氮化铝(AlN)陶瓷材料具有高热导率、低介电常数、低介质损耗、优良绝缘性能、耐腐蚀及与硅相匹配的热膨胀系数等特性,是高功率密度电路、LED照明及IGBT领域理想的封装材料。
AlN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导热性能的提高,一般采用稀土金属氧化物、碱土金属氧化物、稀土金属氟化物、碱土金属氟化物及其复合配方作为烧结助剂以获高热导率的烧结体。此外还通过烧结后退火、延长保温时间等烧结工艺的控制增加AlN晶粒间的接触面积以极大的提高热导率。但是上述提高热导率的方法均会导致晶粒的长大,最终影响到陶瓷基体的力学性能。
采用颗粒弥散增韧方法来提高AlN陶瓷的机械性能是一种有效手段,但没有添加烧结助剂时,AlN陶瓷很难烧结致密,导致热导率极低,当添加了烧结助剂,同时又添加增韧颗粒时,通常都影响其电学性能如介电常数、介质损耗,很难获得综合性能优良的AlN陶瓷。满足不了作为LED、IGBT模块封装基板的应用。例如,美国专利U.S4961987公开了一种以W、Mo作为添加剂来制备AlN陶瓷的技术方案,并具体公开了W、Mo金属第二相对AlN热导率、电性能及AlN表面金属化产生的影响。该AlN陶瓷是在1500℃-2000℃,N2气氛保护下烧结,其相对致密度超过81%,采用此方法制备的AlN陶瓷存在致密差,热导率低的问题,综合性能满足不了高功率LED、IGBT模块对AlN陶瓷封装基板的要求,而且该专利没有公开W、Mo颗粒对基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现有的AlN陶瓷基板制备一般是只添加烧结助剂和氮化铝粉一起混合,然后经成型工艺如干压成型或流延成型,再烧结而成,采用这种方法制备的AlN陶瓷基板具有热导率高,电学性能好的特点,但其却存在机械性能较差,如断裂韧性,抗弯强度较低及热震性较差。随着高功率电子封装行业的发展,电子封装产品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其应用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故对其封装基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制备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基板是非常有必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AlN陶瓷基板综合性能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颗粒弥散增韧AlN陶瓷基板,该AlN陶瓷基板的热导率高、力学性能好、高致密度、且具有优良电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其技术方案为:
一种颗粒弥散增韧氮化铝陶瓷基板,所述陶瓷基板含有如下重量百分数的各组分:
80%-95%的AlN粉体;2%-8%的烧结助剂;3%-12%的增韧相;其中,所述烧结助剂为稀土金属氧化物、弱碱氧化物、稀土氟化物或弱碱氟化物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几种的复合,所述增韧相为金属颗粒和/或金属碳化物颗粒。
该增韧相是具有高熔点、高硬度、高弹性模量,且热膨胀系数介于4×10-6/℃-8×10-6/℃之间的金属颗粒或金属碳化物颗粒。通过裂纹偏转弯曲、裂纹桥接以及残余应力的增韧机制,有效提高AlN陶瓷基板的断裂韧性。而添加的增韧相和氮化铝基体的化学相容性好,所以能同时满足高热导率及优良的电学性能,使得氮化铝的综合性能得以提高,从而能够显著提高氮化铝陶瓷基板的综合性能。
优选的,所述AlN粉体的氧含量为0.5-1.5wt.%,D50(中位径)粒径为0.5-5um、且呈锐利单峰分布。
优选的,所述的烧结助剂纯度大于99.99%,D50粒径为0.5-5um。
优选的,所述的稀土金属氧化物为Y2O3、Sm2O3、 Dy2O3、Yb2O3中任意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复合;
所述的弱碱氧化物为CaO、Li2O、BaO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复合;
所述的稀土金属氟化物为YF3、DyF3、YbF3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复合;
所述的弱碱金属氟化物为CaF2。
优选的,所述的增韧相为Mo、W、Nb、MoC、WC、NbC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几种的复合,其中以添加Mo、W颗粒为最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313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碳载Co核-Pt壳纳米粒子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支承架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