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两面或三面包裹式钢筋混凝土柱托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30831.5 | 申请日: | 2013-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35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吴二军;张芬芬;郭现收;陈幸;王芝云;李显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虞希光 |
地址: | 21009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面 包裹 钢筋混凝土 柱托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柱的托换方法和托换节点构造,属于工程结构加固改造和预应力技术应用的学科领域。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由于设计、施工缺陷,自然界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的损伤或提升使用要求等原因,大量的工程结构需要进行加固改造。结构托换技术是通过改变荷载传递路径的方式实现结构安全托换,该技术在建筑物顶升纠偏工程、建筑物大空间改造工程、建筑物整体移位工程等领域应用广泛。最常见的工程托换包括柱托换和墙体托换。柱的托换方法目前有钢筋混凝土包裹式托换、柱中穿钢筋或螺杆托换。托换柱表面多采用凿毛、切割凹槽等处理方法来提高界面的粗糙度。目前常用的钢筋混凝土柱托换方法基本上都采用的四面包裹式。
近年来,随着既有建筑物抗震性能提升和功能提升的改造工程日益增加,柱下托换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但由于相邻结构紧邻,许多房屋的被托换柱与相邻结构的净距仅约10cm,钢筋混凝土柱常规抱柱、植筋等托换方法不具备施工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钢筋混凝土柱施工场地受到限制时,常规托换方法不便应用或施工风险较高,开发一种适用狭小施工场地的、安全可靠、施工简便、成本低的柱托换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发明目的:
采用狭小空间中粘贴钢板方法实现该侧面竖向荷载穿递;其余面采用常规的抱住托换方法。采用在钢板上焊接“[”型钢筋的方法,将钢板与抱柱梁连接成整体。采用在与钢板对面之间穿预应力螺杆的方法增加整个托换节点的整体性,提高托换承载力。
当一侧空间狭小时,形成一面钢板-三面抱柱梁的托换形式,当两面空间狭小时,形成两面钢板-两面抱柱梁的托换形式。
一种两面或三面包裹式钢筋混凝土柱托换方法, 其特征是:在被托换钢筋混凝土柱(1)空间受限一侧采用结构胶粘贴有预留孔的钢板(5),其他面浇筑钢筋混凝土包柱梁(2)。钢板(5)两端伸出被托换柱长度与相连抱柱梁相同,在钢板(5)上沿高度方向焊接2-3排L形水平钢筋(3),钢筋(3)非焊接的另一端锚入与之相连的抱住梁(2)中。钢板(5)相对抱柱梁中也预留孔,与钢板(5)中对应,用螺栓(4)对拉,施加预压力增加抱柱节点整体性,螺栓梁端用旋紧螺母锚具(7)施加预应力。
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柱采用两面或三面抱柱梁,空间狭小面粘贴钢板的托换技术。钢板(5)与柱界面采用结构胶粘结。钢板高度不低于抱柱梁高度的2/3,厚度不小于16mm。
所述的抱柱梁(2)所接触的柱面应凿毛,其凿毛凹凸深度不小于6mm。
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是:
该发明装置利用抱柱托换、粘贴钢板加固和预应力技术集成与柱托换节点,完成空间狭小条件下钢筋混凝土柱的可靠托换。
该方法托换可靠性高、施工方便,目前尚未见到关于解决此类关键问题的技术措施及其相关文献。
该托换方法不仅适用于局部空间狭小时的柱托换,操作空间足够时,也可采用该托换方法,由于绑扎钢筋量较少,其施工速度比钢筋砼四面抱柱梁托换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三面包裹式托换装置平面图
图2是本发明中两面包裹式托换装置平面图
图3是本发明中三面包裹式托换装置A-A立面图
图4是本发明中三面包裹式托换装置B-B立面图
图5是本发明中两面包裹式托换装置C-C立面图
图6是本发明中两面包裹式托换装置D-D立面图
图1-6中(1)被托换钢筋混凝土柱;(2)抱柱梁;(3)“[”或“L”型钢筋;(4)预应力对拉螺杆;(5)方向一钢板;(6)方向二钢板;(7)螺母锚具。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采用两面或三面包裹式技术对钢筋混凝土柱托换的方法,在被托换钢筋混凝土柱(1)的两面或三面浇筑抱柱梁,避免了场地的限制,完成了钢筋混凝土柱的托换。
采用狭小空间中粘贴钢板方法实现该侧面竖向荷载穿递;其余面采用常规的抱住托换方法。采用在钢板上焊接“[”型钢筋(3)的方法,将钢板与抱柱梁(2)连接成整体。采用在与钢板对面之间穿预应力螺杆的方法增加整个托换节点的整体性,提高托换承载力。
当一侧空间狭小时,形成一面钢板-三面抱柱梁的托换形式,当两面空间狭小时,形成两面钢板-两面抱柱梁的托换形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308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