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原花青素缓释纳米微球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29617.8 | 申请日: | 2013-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365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张维芬;郑增娟;冯占芹;商洪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维芬 |
主分类号: | A61K9/72 | 分类号: | A61K9/72;A61K9/14;A61K31/353;A61K47/36;A61P39/06;A61P35/00;A61P17/00;A61P37/08;A61P29/00;A61P27/02;A61P1/02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李江 |
地址: | 261053 山东省潍坊市潍***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花青素 纳米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释纳米微球,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原花青素缓释纳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生物医药载药剂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原花青素(Oligomeric Proantho Cyanidins,OPC),是一种有着特殊分子结构的生物类黄酮,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清除人体内自由基最有效的天然抗氧化剂。OPC的抗自由基氧化能力是维生素E的50倍,维生素C的20倍,并吸收迅速完全,口服20分钟即可达到最高血液,代谢半衰期达7小时之久。原花青素具有保护心血管、预防与治疗癌症、保护皮肤、抗过敏、抗炎症,以及治疗眼睛疾病,保护牙齿等功效。但原花青素容易受外界因素如酸碱度、金属离子、光照等因素的影响,并表现出不稳定性。为克服这些缺陷,采用纳米微球包埋既可以克服原花青素的稳定性问题,同时起到和原花青素的缓释效果。
纳米微球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给药系统,纳米微球作为药物的缓释剂型应用广泛,微球沉积于肺部可以延缓药物的释放,增加药物疗效且可保护药物不受酶的水解;将药物包裹在制剂的内部,增大了药物的稳定性;能有效减少药物对呼吸道及肺部的刺激和毒性,已成为肺部控释给药载体研究的热点。肺部给药有两种治疗目的,一是肺部本身疾病的治疗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另一个目的是通过肺部药物的吸收,达到全身治疗的作用。肺吸入给药可以将治疗药物直接输送到病灶区,减少了药物在其他组织的分布。因此,对于肺部疾病的治疗,吸入给药比口服给药治疗指数高、副作用小。随着医药界对肺功能和肺疾病的深入了解,人们已认识到吸入给药是治疗呼吸道疾病较为简单有效的给药途径。与其它的给药途径相比,肺部给药具有吸收表面积大,吸收部位血流丰富,能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具有酶活性较低,上皮屏障较薄及膜通透性高等优点,治疗范围正在扩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原花青素缓释纳米微球,克服现有技术中原花青素容易受外界破坏的缺陷,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后,可解决原花青素现有给药技术的不足,具有良好的粉末特性及具有缓释作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原花青素缓释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工艺稳定、易于工业化生产的优点。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原花青素缓释纳米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原花青素缓释纳米微球包括以下成分:
原花青素1~5份;
壳聚糖或其衍生物1~12份;
磷脂或其衍生物1~12份;
赋形剂1~10份;
所述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为高、中、低分子量的壳聚糖、壳寡糖、壳聚糖季铵盐、羧甲基壳聚糖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原花青素缓释纳米微球的粒径为10nm~0.3μm。
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原花青素缓释纳米微球包括以下成分:
原花青素1份;
壳聚糖或其衍生物1份;
磷脂或其衍生物1份;
赋形剂2份;
所述原花青素缓释纳米微球的粒径为10nm~99nm,其中最优为90nm。
另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原花青素缓释纳米微球包括以下成分:
原花青素5份;
壳聚糖或其衍生物1;
磷脂或其衍生物1份;
赋形剂3份;
所述原花青素缓释纳米微球的粒径为50nm~78nm,其中最优为60nm。
再一种优化方案,所述高分子量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分子量为1125~1350kDa,其中最优为1210kDa;
所述中分子量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分子量为460~1050kDa,其中最为900kDa;
所述低分子量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分子量为160~340kDa,其中最优为200kDa。
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脱乙酰度为65%~95%,其中最优为80%;
所述壳聚糖衍生物的取代度为65%~90%,其中最优为70%。
再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磷脂或其衍生物为大豆磷脂、卵磷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二棕榈酰磷脂酰甘油(钠盐)DPPG、二硬质酰磷脂酸胆碱DSPC、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DSPE、二棕榈酰基磷脂酰乙醇胺DPPE、二(二十酰基)卵磷脂(DAPC)、二(二十二酰基)卵磷脂(DBPC)、二(二十三酰基)卵磷脂(DTPC)、二(二十四酰基)卵磷脂(DLPC)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维芬,未经张维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296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