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烯丙基三碳酯二茂铁单体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29338.1 | 申请日: | 2013-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650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26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军;张石愚;程丝;王新波;戴礼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F17/02 | 分类号: | C07F17/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烯 丙基 三碳酯二茂铁 单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烯丙基三碳酯二茂铁单体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以二茂铁双甲醚和甲硅烷基烯酮缩醛为主要原料,在低温下经三氟化硼乙醚催化,水解淬灭制得双烯丙基取代的三碳酯二茂铁;对称双键赋予其参与聚合反应的能力,同时又是合成新型含二茂铁聚酯的新单体,属精细化学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二茂铁衍生物具有其独特的光、电、磁等性能,由此带来广泛的工业应用而备受关注。特别是含不饱和双键的二茂铁衍生物,一方面由于结构中二茂铁的存在,具有明显的紫外-可见光的吸收特征;另一方面,它们由于不饱和双键的存在,通过烯烃聚合反应,可以制备含二茂铁的聚合物材料,这些含铁杂化高分子材料在功能材料领域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参见文献:Gul, A.; Akhter, Z.; Siddiq, M.; Sarfraz, S.; Mirza, B. [J]. Macromolecules 2013, 46(7): 2800-2807.)。众多科研工作者专注于各种可聚合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主要包括可链式聚合单体与可逐步聚合单体,其中可链式聚合的单体是含乙烯的二茂铁化合物,可逐步聚合单体的商品化产品是双羧基、双羟基、双氨基等双官能团二茂铁化合物。
含双羧基的二茂铁化合物,通过逐步聚合工艺,是合成含二茂铁聚酯的重要原料,按照羧基和二茂铁之间的连接的碳的个数(包含羧基的一个碳)可以分成一碳、二碳,三碳或多碳连接。目前,一碳二茂铁的商业化产品是双羧基二茂铁,而且六十多年来,双羧基二茂铁一直是最重要的聚合单体(参见文献:Gul, A.; Akhter, Z.; Bhatti, A.; Siddiq, M.; Khan, A.; Siddiqe, H. M.; Janjua, N. K.; Shaheen, A.; Sarfraz, S.; Mirza, B. [J]. J. Organomet. Chem. 2012, 719, 41-53.)。含羧基的双碳二茂铁其典型的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
尽管早在1957年,利用双乙酰基二茂铁硫酸氧化制备了双羧基二茂铁(参见文献:Rinehart Jr., K. J.; Curby Jr., R. J.; Sokol, P. E. [J]. J. Am. Chem. Soc., 1957, 79(13), 3420–3424.),但是产率较低只有13 %左右,而且伴随着苛刻的反应条件和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随后利用双羟甲基二茂铁作为原料,发展了一种更加可控的制备方法(参见文献:Gonsalves, K.; Lin, Z.-r.; Rausch, M. D. [J]. J. Am. Chem. Soc. 1984, 106(13), 3862-3863.),尽管原料双羟甲基二茂铁已经商业化,但是可能由于其它原料毒害性大,意味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阻止其进一步商业化的生产,然而该制备路线很明显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逐步增加碳的个数,以达到任意碳数的含羧基二茂铁单体。此外,采用二甲氨基甲基二茂铁原料的合成路线也得到发展(Métay, E.; Duclos, M. C.; Pellet-Rostaing, S.; Lemaire, M.; Schulz, J.; Kannappan, R.; Bucher, C.; Saint-Aman, E.; Chaix, C. Eur. [J]. J. Org. Chem. 2008, 25, 4304-4312.)。
含羧基的三碳二茂铁也是一直为众多科研人员探索的重要化合物。早先通过Friedel-Crafts酰化二茂铁,或者乙酰基二茂铁经NaNH2催化,分别制备得到邻位含羰基的三碳二茂铁酯,进一步PtO2催化去羰基,得到含酯基的三碳二茂铁(参见文献:Rinehart Jr., K. J.; Curby Jr., R. J.; Sokol, P. E. [J]. J. Am. Chem. Soc., 1957, 79(13), 3420–3424.),很显然原料来源有限,制取条件苛刻,这些方法只适合实验室小量制备;最近典型的Wittig-Horner反应合成路线开拓了三碳酯的制备(参见文献:Navarro, A.-E.; Spinelli, N.; Moustrou, C.; Chaix, C.; Mandrand, B.; Brisset, H. [J].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04, 32(17), 5310-5319.),其合成路线分别如下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293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