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恶意广告程序的识别方法、装置及客户端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28946.0 | 申请日: | 2013-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988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林坚明;赵闽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猎豹移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猎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21/56 | 分类号: | G06F21/56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大威 |
地址: | 100041 北京市石景山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恶意 广告 程序 识别 方法 装置 客户端 | ||
本发明提出一种恶意广告程序的识别方法、装置和客户端,其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运行待测程序;获取待测程序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至少一个对象数据;以及将至少一个对象数据与预设的恶意广告特征库进行匹配,以识别待测程序所属的恶意广告程序类型。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方法,能够对程序变种进行持续跟踪和分类,不受代码混淆对抗和程序加密的限制,准确判断待测程序的类型,进而对恶意程序进行有效拦截,为用户的数据安全提供保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安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恶意广告程序的识别方法、装置及客户端。
背景技术
随着安卓Android等操作系统在移动终端的普及,针对Android等操作系统的恶意程序呈大幅增长趋势。同时,恶意程序还可对自身代码进行加密,或随机生成包名特征,使得恶意程序的变种异常活跃,让人防不胜防。因此,必须对恶意程序及其变种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判断,以保障移动终端用户的数据安全。目前,移动终端中主要通过静态分析方法对恶意程序进行分析,即对移动终端中的程序进行静态扫描,提取程序的静态字符串、恶意程序的包名特征等方式来识别恶意程序。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静态分析技术需要对每个程序进行分析,以根据提取出的静态字符串、包名特征等对程序进行判断分析,分析效率较低。并且,目前动恶意程序包名特征的产生已随机化,同时恶意程序还会被加密,单纯的通过静态分析方法已无法对恶意程序的变种进行跟踪识别。因而,现有的静态分析方法难以对这类恶意程序进行快速有效地识别,导致对恶意程序对用户数据的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恶意广告程序的识别方法。该方法能够准确判断待测程序的类型,进而对恶意程序进行有效拦截,为用户的数据安全提供保障。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恶意广告程序的识别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客户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恶意广告程序的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运行待测程序;获取所述待测程序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至少一个对象数据;以及将所述至少一个对象数据与预设的恶意广告特征库进行匹配,以识别所述待测程序所属的恶意广告程序类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恶意广告程序的识别方法,可将待测程序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对象数据与预设的恶意程序特征库进行匹配,以确定待测程序所属的恶意广告程序类型,能够对程序变种进行持续跟踪和分类,不受代码混淆对抗和程序加密的限制,准确判断待测程序的类型,进而对恶意程序进行有效拦截,为用户的数据安全提供保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恶意广告程序的识别装置,包括:程序运行模块,用于运行待测程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待测程序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至少一个对象数据;以及识别模块,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对象数据与预设的恶意广告特征库进行匹配,以识别所述待测程序所属的恶意广告程序类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恶意广告程序的识别装置,可将待测程序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对象数据与预设的恶意程序特征库进行匹配,以确定待测程序所属的恶意广告程序类型,能够对程序变种进行持续跟踪和分类,不受代码混淆对抗和程序加密的限制,准确判断待测程序的类型,进而对恶意程序进行有效拦截,为用户的数据安全提供保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客户端,包括:外壳,屏幕,处理器和电路板;所述屏幕安置在所述外壳上,所述电路板安置在所述外壳围成的空间内部,所述处理器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处理器用于处理数据,并具体用于:运行待测程序;获取所述待测程序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至少一个对象数据;以及将所述至少一个对象数据与预设的恶意广告特征库进行匹配,以识别所述待测程序所属的恶意广告程序类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猎豹移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猎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猎豹移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猎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289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