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冷却水道边盖增压气流冷却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527845.1 | 申请日: | 2013-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73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 发明(设计)人: | 唐荣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荣春 |
| 主分类号: | F01P1/00 | 分类号: | F01P1/00;F02B37/00 |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12 | 代理人: | 刘梅芳 |
| 地址: | 541303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却 水道 增压 气流 冷却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领域,尤其是一种冷却水道边盖增压气流冷却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带增压器的发动机,其中的涡轮增压器是利用发动机废气推动涡轮带动压气机对发动机增压,涡轮增压器对增压气体在进入压气机过程中被废气热量传导到金属外壳上对气流加热后影响发动机工作性能;当发动机不处于高速运转时,是无法开启涡轮增压的,无法对发动机涡轮增压,涡轮增压器对发动机的进气是一种阻碍,影响发动机低速动力的输出性;涡轮增压发动机由于气缸压力的提升与燃油的提升带来发动机功率的提高,同时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发动机温度高于自然进气发动机,需要提高发动机的散热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冷却水道边盖增压气流冷却器,本增压气流冷却器不影响发动机低速动力的输出性、可降低排气温度,从而减轻涡轮增压器在增压过程中对发动机进气的加温。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冷却水道边盖增压气流冷却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三个环形水道管,每个水道管均设有冷却水入口,冷却水入口设置在壳体的侧壁上;相邻的水道管之间通过散热水管连通;壳体的一端为冷却风入口,另一端为冷却风出口。
所述的水道管与壳体内壁之间留有通风空隙。
所述的散热水管上设有散热片或散热丝。
所述的壳体设置在发动机机体外的水道边盖位置上,壳体与发动机机体等长,取代原发动机的水道和边盖,冷却风入口与机械增压器连通,冷却风出口与发动机的排气管连通,三个冷却水入口与发动机的水道连通。
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机械增压器产生的气流先给发动机散热,而后再给发动机涡轮增压器作推动气流,与发动机废气一起推动涡轮增压器给发动机增压,发动机低速涡轮增压也可以完成涡轮增压,更多的散热气流进入排气管,发动机散热气流低于发动机废气,可降低排气温度,从而减轻涡轮增压器在增压过程中对发动机进气的加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冷却水道边盖增压气流冷却器与发动机的配装示意图。
图中,1.壳体 2.水道管 3.散热水管 4.冷却水入口 5.冷却风入口 6.散热片 7.冷却风出口 8.机械增压器 9.排气管 10.叶轮压气机 11.涡轮增压器 12.增压气管道 13.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的阐述,但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参照图1,一种冷却水道边盖增压气流冷却器,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三个环形水道管2,每个水道管2均设有冷却水入口4,冷却水入口4设置在壳体1的侧壁上;相邻的水道管2之间通过散热水管3连通;壳体1的一端为冷却风入口5,另一端为冷却风出口7。
水道管2与壳体1内壁之间留有通风空隙,以便于水道管的降温。
散热水管3上设有散热片6或散热丝,以便于降温。
参照图2,壳体1设置在发动机机体外的水道边盖位置上,壳体1与发动机机体等长,取代原发动机的水道和边盖,冷却风入口5与机械增压器8连通,冷却风出口7与发动机的排气管9连通,三个冷却水入口4与发动机的水道连通。
发动机工作时,曲轴皮带轮通过皮带带动机械增压器8运转工作,机械增压器8产生的气流从冷却风入口5进入本冷却器内,流经冷却器的气流带走水道管2和散热水管3的热量,带有热量的气流从冷却风出口7在涡轮增压器11的进气口处进入排气管9。叶轮压气机10与增压气管道12连通,机械增压器8产生的气流先给发动机进行散热再进入发动机排气管9,与发动机废气一起推动涡轮增压器11工作可在发动机低速工作时,涡轮增压器11也可以开启为发动机增压,加大机械增压器8的压气功率,一是可以提高散热性能,二是可以提高发动机低速时可开启涡轮增压器11为发动机涡轮增压,加大的气流可以降低发动机排气管9内的温度,排气管9温度降低可以让涡轮增压器11在增压过程中减轻对进气的加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荣春,未经唐荣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278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