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鱼藻围网种植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27557.6 | 申请日: | 2013-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85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史全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C02F3/3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鱼藻 围网 种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鱼藻围网种植的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由于我国污染水体不达标排放、森林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普遍存在,使得河流、湖泊等受纳水体的氮磷负荷增加,水体透明度下降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所带来的水生植被面积萎缩和生物多样性锐减,造成大量鱼类死亡,对工业、生活、灌溉用水也有不利影响。
目前,水体修复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态法,相对于物理化学法来说,生态发是最便宜、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沉水植被是湖泊水生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水生态环境重要稳定的群落,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它不仅能为草食性动物提供食物来源,为浮游动物和鱼类提供庇护场所,还能起到净化水质和防止沉积物再悬浮等作用。
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悬浮于水中的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以营养繁殖为主,强分支能力的高体型植物,植物体从种子发芽到成熟,通常无根,丛生于淡水池塘、水沟、稳水河溪、温泉流水及水库中。作为水生态修复的优势沉水植被物种,能有效净化水质并分离再利用,主要表现在污水净化、重金属吸收、对富营养化水体营养源的吸收等方面;并能有效增加水体中溶解氧,有效抑制富营养化藻类的生长,改善水体透明度。
金鱼藻在pH值7.1~9.2的水中均可正常生长,以pH值7.6~8.8最为适;金鱼藻对水温要求较宽,但对结冰较为敏感,在冰中几天内冻死;金鱼藻是喜氮植物,水中无机氮含量高生长较好。
金鱼藻的生长与光照关系密切,为了满足其生长对光照的需求,现有的种植方法都需要在水中建立一些设施。
中国专利申请200520068256.2公开了一种浮床植物及生物膜-生态技术净化受污染河水装置,该装置采用天然木材制成浮床,并在其上种植植物、悬挂用聚烯烃、聚酰胺的合成物制成的仿生型填料;中国专利申请CN101050028A提供了一种采用湿地植物及生物填料对池塘、湖泊等富营养化水体进行治理的富营养化水体净化装置,需要用浮水耐腐蚀材料做成围隔框,再将生物填料固定在围隔框上,最后漂浮植物放入围隔框内;中国专利申请CN101327986A公开了一种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装置,先用具有浮力的耐腐蚀材料做成多孔容器,将水生植物种植于生物填料中,再将生物填料放入多孔容器中,达到净化效果。
以上方法所涉及装置制作繁琐、操作复杂;中国专利CN102177807B公开了一种漂浮性沉水植物金鱼藻快速定植的方法,相对简化了栽种设施,能有效改善水体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但还需要用布条捆绑金鱼藻,再用固定袋连接布条,最后将金鱼藻通过固定绳连接在固定杆上,固定杆两端连接有固定袋,并且不利于金鱼藻的生长;所以需要开发新的金鱼藻的种植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金鱼藻围网种植的方法,该方法不需要制备专门的装置,具有简单、成活率高、环境友好、成本低的特点,可在目标水体中快捷高效定植悬浮性沉水植物金鱼藻,改善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促进生态系统稳定。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金鱼藻围网种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打桩,按需治理水域地形特点,沿岸边用木棍或竹棍打桩;
(2)围网,沿桩用渔网围隔,所述渔网的网眼大小以金鱼藻漂不出网丝为标准;
(3)选藻,选择长势良好的植株,洗净泥沙,去除已死去或衰老的金鱼藻;
(4)种植,在所围水域按每亩1000~1500斤金鱼藻量均匀撒入上述已清理过的金鱼藻,使得金鱼藻漂浮于水面上,实现金鱼藻的围网种植。
上述技术方案中,金鱼藻的加入量为每亩水域1200斤金鱼藻。
本发明中,打桩间距根据水面大小及风浪、水流情况而定,一般以2~4米为宜;金鱼藻成活后,可以使水体混浊度很快下降,透明度增加,金鱼藻也可逐渐下沉。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首次采用漂浮法种植金鱼藻,利用围网圈定金鱼藻生长范围,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采用配套设施才能种植金鱼藻的缺点,公开的金鱼藻种植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成活率高;能有效改善水体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适用于湖泊池塘水体修复工程及水生动植物多样性的恢复工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湖北石首山底湖治理的试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275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