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处理废旧钕铁硼料溶出稀土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20713.6 | 申请日: | 2013-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07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胡启阳;李新海;王志兴;郭华军;彭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7/00 | 分类号: | C22B7/00;C22B59/00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43114 | 代理人: | 袁靖 |
地址: | 41008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处理 废旧 钕铁硼料溶出 稀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回收资源中分离和提取有价物质的方法,属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处理废旧钕铁硼料溶出稀土的方法。
背景技术
钕铁硼永磁材料,被称为“磁王”,具有优异的磁性能,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钕铁硼材料含有金属钕或镨钕合金、金属镝等稀土金属,是稀土在现代材料应用的最大市场领域;我国目前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年产量已超过10万吨,使用稀土金属超过3万吨。在钕铁硼磁体生产过程中,产生约为原料重量20%的钕铁硼废料(包括车削块和油浸废料等)。目前每年产生钕铁硼废料超过2万吨,含有超过6000吨稀土金属,是稀土的重要二次资源。为了节约资源,同时减少工业垃圾,保护环境,对钕铁硼废料资源化综合利用十分必要;开发利用钕铁硼废料,将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目前,对钕铁硼废料的处理,一般先将钕铁硼分解,使有价稀土进入溶液,再进行湿法净化、分离,生产稀土钕(或镨钕)、镝(或镝铽)。溶液除铁净化和稀土分离方法众多,并且工艺成熟,可根据溶液中成分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钕铁硼废料的处理的关键是废料的高效、经济分解(或溶解)。
钕铁硼废料的溶解方法常用酸全溶法、氧化-酸优溶法[1]。酸全溶法是用酸(盐酸或硫酸)溶解废料;盐酸全溶法采用萃取法除铁、稀土分离,硫酸全溶法采用硫酸复盐法除铁、稀土萃取分离。氧化-酸优溶法通过将废料氧化成氧化物,再控制酸度对氧化物中稀土进行浸出、限制铁溶解;氧化有高温氧化焙烧法[1]和常温(酸性)空气氧化法[2],氧化焙烧速度快、效率高,而空气氧化速度慢、占用场地大。
很明显,盐酸酸全溶法耗酸量大、硫酸溶解-复盐法消耗化工材料多,氧化-酸优溶法工序长、耗能高,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化工材料消耗少、能耗低的高效、经济、短流程处理钕铁硼废料的方法。[1]苏劲松,齐美富.钕铁硼废料资源化利用工艺综述[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26(11):
4~5
[2]林剑.P201110058039.5(CN102206755)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钕铁硼磁性材料废料的处理,提供一种采用湿法锈蚀的冶金方法、具有普适性的大规模处理含铁有价金属合金类复杂物料,尤其是废旧钕铁硼料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方法能从各种含铁复杂合金物料中经济、高效地提取有价成分,并实现:
(1)技术方案能处理各种含铁的有色金属合金物料,尤其是废旧钕铁硼料;
(2)短流程高效提取高铁合金物料中的有价金属;
(3)降低处理钕铁硼磁性材料废料的成本、减少工厂设备设施的建设费用;
(4)提高设备产能,节约能耗;
(5)采用酸、碱和盐等化学材料少;无排放,易于环境治理。
钕铁硼永磁材料是以金属间化合物RE2Fe14B为基础的永磁材料。它的主要成分为:稀土金属钕(或镨钕)29~32.5%;金属元素铁63.95~68.65%;非金属元素硼1.1~1.2%;及少量添加镝0.6~1.2%、铌0.3~0.5%、铝0.3~0.5%和铜0.05~0.15%等。
在钕铁硼磁性体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料,成分与废料磁材料的成分相当。将钕铁硼材料视作铁合金,可以通过在适当条件下锈蚀铁、分解磁性材料,选择性地溶解非铁成分。通过对铁合金的锈蚀研究表明,在pH>1.0的弱酸性溶液中,用氧化剂(如氧气、氯气、氯酸盐、次氯酸盐等)处理可将合金中的铁转化为FeOOH,而其他活泼金属(如稀土等)可溶解进入溶液中:
4Fe+O2+2H2O==4FeOOH
4Nd+3O2+12H+==4Nd3++6H2O
2Co+O2+4H+==2Co2++2H2O
明显地,通过简单地处理,即可实现钕铁硼的分解、选择性地分离稀土和铁;在过程中稀土进入水溶液中,铁以不溶物留在渣中。因此,本发明设计了处理废弃钕铁硼料溶出有价成分工艺路线,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207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