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创撬拨整形内固定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20688.1 | 申请日: | 2013-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198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宋西正;王文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西正;王文军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8 | 代理人: | 孙国栋 |
地址: | 421001 湖南省衡阳***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创撬拨 整形 固定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骨科用手术器械,特别是一种用于矫正脊柱缺陷的微创撬拨整形内固定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于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患者,多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矫形内固定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创口长,出血多,容易感染,特别是影响患者的体外美容而难以被患者接受。随着医疗器械的高精技术、电子数码成像技术的发展,而脊柱微创矫形外科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实现了脊柱微创手术矫形内固定治疗,这种微创手术矫形内固定治疗方法由于创伤小,出血少,不易感染,不影响患者的美容而被患者广泛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开放手术的不足,如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明的脊柱微创手术内固定器械一种椎弓根螺钉和一种脊柱经皮内固定系统(CN201210395392.7),它只适应于胸腰椎骨折微创矫形内固定和一些胸腰椎骨性病的微创内固定治疗,使用范围窄,对于特发性脊柱侧凸疾病无法进行微创矫形内固定治疗,而且稳定性差(其采用的是二维固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在使用过程中结构稳定可靠,具有一定的抗旋转效果的微创撬拨整形内固定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创撬拨整形内固定器,它包括固定棒、横连杆、连接扣、锁定铰链部件、撬拨铰链部件、椎弓根锁定螺杆和椎弓根撬拨螺杆;
固定棒为两根,朝向相同且平行布置,其一端呈尖角状,每根固定棒上装有至少两个连接扣;
横连杆的两端通过连接扣安装在两根固定棒上,将两根固定棒连接为一体;
锁定铰链部件中设有供固定棒穿过的阶梯孔A和调节螺钉孔,其通过其上的阶梯孔A安装在固定棒上;
锁定铰链部件上设有供椎弓根锁定螺钉穿过的孔C,椎弓根锁定螺杆通过孔C安装在锁定铰链部件上,且与固定棒和横连杆垂直;
撬拨铰链部件中设有供固定棒穿过的阶梯孔B和螺钉孔,其通过其上的阶梯孔B安装在固定棒上;
椎弓根撬拨螺杆通过撬拨铰链部件上的孔D安装在撬拨铰链部件上,且与固定棒和横连杆垂直;
椎弓根锁定螺杆的底部为松质骨螺纹段,中部为锁定螺纹段,顶部为外六角;
所述连接扣、锁定铰链部件和撬拨铰链部件上分别装有螺钉。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锁定铰链部件位于两根固定棒的外侧,撬拨铰链部件位于两根固定棒的内侧。
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孔C内壁中的一部分设有内螺纹,锁定螺纹段上的一部分为平面。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锁定铰链部件的纵切面形状为长方形切掉下面一个角的五边形,即锁定铰链部件的下端为一个带斜面的尖角;撬拨铰链部件的纵切面形状为长方形切掉下面一个角的五边形,即撬拨铰链部件的下端为一个带斜面的尖角。
本发明由于采用如上设计,克服了现在的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方法存在的创口长,出血多,容易感染,影响患者的体外美容等不足之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在使用过程中结构稳定可靠,具有较强的抗旋转效果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锁定铰链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右视图;
图5为图3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撬拨铰链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A-A剖视图;
图8为图7的右视图;
图9为本发明横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7的俯视图;
图11为图10的B-B剖视图;
图12为图1的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详细结构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2所示:一种微创撬拨整形内固定器,它包括固定棒1、横连杆2、连接扣3、锁定铰链部件4、撬拨铰链部件5、椎弓根锁定螺杆6和椎弓根撬拨螺杆7;
固定棒1为两根,朝向相同且平行布置,其一端呈尖角状,每根固定棒1上装有至少两个连接扣3,连接扣3上有螺钉孔31;
横连杆2的两端通过连接扣3安装在两根固定棒1上,将两根固定棒1连接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抗旋转作用;
锁定铰链部件4中设有供固定棒1穿过的阶梯孔A41和调节螺钉孔44,其通过其上的阶梯孔A41安装在固定棒1上,且位于两根固定棒1的外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西正;王文军,未经宋西正;王文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206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社区LED照明远程控制系统
- 下一篇:微波智能控制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