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纵波、转换横波地震资料的时间匹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517812.9 | 申请日: | 2013-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700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延光;王秀玲;孟宪军;赵庆国;刘玉珍;王慧;王兴谋;苗永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G01V1/36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谢省法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纵波 转换 地震 资料 时间 匹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震资料解释领域,是一种纵波、转换横波地震资料的时间匹配方法。
背景技术
与常规的纵波反射地震勘探技术不同,多分量反射波地震勘探技术利用三分量检波器接收到常规纵波和转换横波,因此能够更有效的解决地质问题,例如:通过研究多分量地震的各向异性提高地下地质体的成像质量、改善裂缝储层的描述;通过联合反演和联合解释更有效的对地下介质进行岩性识别和流体预测。纵波数据与转换波数据在时间、空间和波形上都存在差异。因此在多分量地震数据的解释、反演、属性提取等定量分析中,纵波数据和转换波数据的匹配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数据匹配一般是指将转换波反射从它的时间域转换到相对应的纵波的双程旅行时上,即纵波、转换波资料的时间匹配。目前,纵波、转换波地震资料的时间匹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对纵波、转换波剖面的标志层进行解释,根据解释的层位计算纵横波速度比,对纵波、转换波剖面进行时间匹配,使转换波时间与纵波时间相一致;另一种是采用纵横波速度比扫描法,根据纵波、转换波地震道的相关系数拾取不同时间的速度比,利用得到的速度比数据将转换波资料转换到纵波时间。但上述两种方法都存在缺陷,前者在标志层位置的时间匹配比较可靠,而不能保证标志层之间时间匹配的效果;后者不能保证不同分析道速度比拾取的横向一致性,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
发明内容
在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解释应用中,纵波、转换横波的时间匹配一直是困扰解释人员的难题,由于现有方法存在缺陷,时间匹配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为了更准确地对纵波、转换波资料进行时间匹配,提高纵横波地震资料联合解释的精度,发明了基于层位解释和精细扰动的纵波、转换波资料时间匹配技术。
纵波、转换横波地震资料的时间匹配方法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将纵波、转换波层位解释与纵横波速度比扫描相结合,实现纵波、转换波地震资料的精细时间匹配。
具体的技术方案是:纵波、转换横波地震资料的时间匹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对纵波、转换波地震资料进行标志层的层位解释,利用标志层对应的纵波、转换波时间计算初始纵横波速度比,利用此速度比对纵波、转换波地震剖面进行初始时间匹配,得到转换波初始时间匹配剖面;
步骤二:通过纵横波速度比扰动的方法,对从步骤一中得到的转换波初始时间匹配的地震道与纵波地震道进行相关谱分析,拾取速度比扰动量;利用此扰动量对分析道的初始速度比进行校正,得到基于层位解释和精细扰动的纵横波速度比;
步骤三:对三维工区中多个位置的地震道进行步骤二操作,对初始纵横波速度比数据体进行校正,得到三维的基于层位解释和精细扰动的纵横波速度比数据体,利用此速度比体,将转换波剖面的时间转换至纵波双程时间,即完成了本方法的纵波、转换波时间匹配。
进一步,所述纵波、转换波地震资料为纵波、转换波叠后地震剖面;所述对纵波、转换波地震剖面进行初始时间匹配的具体方法是:利用解释得到的各标志层的纵波、转换波层位数据计算纵横波速度比,得到各标志的纵横波速度比平面分布数据;利用各标志层的纵横波速度比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得到基于层位解释的初始的纵横波速度比数据体;利用此速度比数据体对纵波、转换波地震数据进行初始时间匹配,得到转换波初始时间匹配数据体。
进一步,所述拾取速度比扰动量的方法是:通过纵横波速度比扰动量扫描的方法得到纵波、转换波相关系数谱;通过在相关系数谱中交互拾取相关性最大的位置得到不同时间的纵横波速度比扰动量;上述扰动量即为初始纵横波速度比的校正量,所述校正指利用此校正量对相关分析道的初始纵横波速度比进行校正。
进一步,所述将转换波剖面压缩至纵波时间是指将转换波剖面的时间转换至纵波双程时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同时考虑了现有两种纵波、转换波资料的时间匹配方法的优势,通过两者的结合,可以避免现有方法的缺陷,提高时间匹配的准确性和精度,为纵横波资料联合联合反演、油气预测等应用提供较准确的时间匹配结果。
附图说明
图1a是纵波(PP)、转换波初始时间匹配剖面(PS(1))图。
图1b是图1a剖面图中间地震道对应的初始纵横波速度比曲线图。
图2a是拾取纵横波速度比扰动量示意图。
图2b是利用图2a扰动量对分析道的初始速度比进行校正后形成的转换波(PS(2))与纵波(PP)剖面对比图。
图2c是校正后的纵横波速度比曲线图。
图3a是罗家地区某块区纵波剖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178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