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弯折同轴电缆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16379.7 | 申请日: | 2013-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941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李正祥;刁宏明;王赵兰;董吟梅;张组经;崇庆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蓝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18 | 分类号: | H01B7/18;H01B11/18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刘勇;杨静 |
地址: | 2393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弯折 同轴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同轴电缆成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弯折同轴电缆。
背景技术
同轴电缆是指有两个同心导体,而导体和屏蔽层又共用同一轴心的电缆。最常见的同轴电缆由绝缘材料隔离的铜线导体组成,在里层绝缘材料的外部是另一层环形导体及其绝缘体,然后整个电缆由聚氯乙烯或特氟纶材料的护套包住。同轴电缆的电磁场封闭在内外导体之间,故辐射损耗小,受外界干扰影响小,常用于传送多路电话和电视。然而,同轴电缆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要求其具有抗弯曲性和抗拉伸性,例如,在自动控制领域,同轴电缆由于随部件摇动,经常会出现弯折的现象;而当同轴电缆被弯折或被拉伸时,可能会对芯线产生磨损,或是造成芯线变形,对电流或信号传输质量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抗弯折同轴电缆,避免拉伸对电缆的损伤,及对电流或信号传输质量的影响。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抗弯折同轴电缆,包括:
实心铜导线,位于同轴电缆中心;
第一绝缘层,套设于所述实心铜导线外;
网状导电层,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外;
多个第一空心管,均匀分布在第一绝缘层和网状导电层之间,多个第一空心管之间的空余部分填充有第一缓冲材料;
第二绝缘层,套设于网状导电层外。
优选地,第一绝缘层和网状导电层内壁之间的距离与第一空心管直径匹配。
优选地,在第二绝缘层和网状导电层之间均匀设置多个第二空心管,多个第二空心管之间的空余部分填充有第二缓冲材料。
优选地,第二绝缘层外壁至网状导电层内壁之间的距离与第二空心管直径匹配。
优选地,在第二绝缘层外壁设有防水层。
本发明中,由于网状导电层和实心铜导线之间具有多个第一空心管,在整个同轴电缆受外力弯折时,第一空心管变形,对外力起到缓冲作用;当外力消失后,第一空心管在自身弹性作用下恢复,保证了同轴电缆的顺直,不影响电流或信号传输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出的一种抗弯折同轴电缆截面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出的一种抗弯折同轴电缆截面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提出的一种抗弯折同轴电缆截面图。
附图标记:
1,实心铜导线;2,第一绝缘层;3,网状导电层;4,空心管;5,缓冲材料;6,第二绝缘层;7,防水层;8,空心管;9,缓冲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1提出了一种抗拉伸电缆,如图1所示,包括:实心铜导线1,位于同轴电缆中心;第一绝缘层2,套设于所述实心铜导线1外;网状导电层3,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层2外;多个第一空心管4,均匀分布在第一绝缘层2和网状导电层3之间,多个第一空心管4之间的空余部分填充有第一缓冲材料5,例如石棉材料等,以避免芯线相互摩擦产生损耗;空心管为弹性材料制成(优选均匀设置,例如均匀分布的圆周上,或均匀分布在多层圆周上);第二绝缘层6,套设于网状导电层3外,例如聚氯乙烯绝层或聚氨酯弹性层。
本发明实施例2中,在第二绝缘层6外设有防水层7,如图2所示,避免环境中的水从外壁进入同轴电缆芯线而产生腐蚀。
本发明实施例3中,在第二绝缘层6和网状导电层3之间均匀设置多个第二空心管8,如图3所示,多个第二空心管8之间的空余部分填充有第二缓冲材料9。
本发明实施例4中,第一绝缘层2和网状导电层3内壁之间的距离与第一空心管4直径匹配,使第一绝缘层、网状导电层和第二空心管紧密排列,以提高电缆的抗外力强度。
本发明实施例5中,第二绝缘层6和网状导电层3之间的距离与第二空心管8直径匹配,使第二绝缘层、网状导电层和第二空心管紧密排列,以提高电缆的抗外力强度。
本发明中,由于网状导电层和实心铜导线之间具有多个第一空心管,在整个同轴电缆受外力弯折时,第一空心管变形,对外力起到缓冲作用;当外力消失后,第一空心管在自身弹性作用下恢复,保证了同轴电缆的顺直,不影响电流或信号传输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蓝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蓝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163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CO2一体化焊接电缆
- 下一篇:自助挂号的引导装置和自助挂号的引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