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管缓冲导体限位抗干扰控制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16301.5 | 申请日: | 2013-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63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李正祥;刁宏明;王赵兰;董吟梅;张组经;崇庆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蓝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0 | 分类号: | H01B7/00;H01B7/17;H01B7/28;H01B7/282;H01B7/18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刘勇;杨静 |
地址: | 2393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缓冲 导体 限位 抗干扰 控制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管缓冲导体限位抗干扰控制电缆。
背景技术
电缆通常是由多根导线绞合而成,每根导线外设有内绝缘层,并围绕着一根中心扭成,整个外面包有高度绝缘的覆盖层。而每根导线又是由多根芯线绞合而成。电缆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要求其具有抗弯曲性和抗拉伸性,例如,在自动控制领域,电缆由于随部件摇动,经常会出现弯折的现象;而当电缆被弯折或被拉伸时,可能会对芯线产生磨损,或是造成芯线变形,对电流或信号传输质量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内管缓冲导体限位抗干扰控制电缆,避免弯折对电缆的损伤,及对电流或信号传输质量的影响。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内管缓冲导体限位抗干扰控制电缆,包括:内管、外管和多个导体;内管为空心绝缘结构,内管外壁具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导体容置槽,导体均匀分布在导体容置槽内,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外,在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空余部分填充有缓冲材料;导体包括芯线,设在芯线外的绝缘层和设在绝缘层外的铠装层。
优选地,导体容置槽为内管向内凹陷而成,或者,导体容置槽为内管向外凸起棱构成。
优选地,在所述内管内壁设有第一防水层。
优选地,在所述外管外壁设有第二防水层。
优选地,所述内管中设有弹性支撑壁。
优选地,弹性支撑壁的截面为十字交叉形式。
优选地,所述内管至所述外管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导体直径匹配。
优选地,铠装层为钢带铠装、细钢丝铠装或粗钢丝铠装。
本发明中,由于内管为空心结构,在整个电缆受外力弯折时,内管变形,对外力起到缓冲作用;且当外力消失后,内管在自身弹性作用下恢复,保证了整根电缆的顺直,不影响电流或信号传输质量;且由于导体容置槽对芯线的限位作用,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电缆弯折导致芯线之间距离减少或增加而产生的电磁场变化引起的信号或电流传输干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出的一种内管缓冲导体限位抗干扰控制电缆截面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出的一种内管缓冲导体限位抗干扰控制电缆截面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提出的一种内管缓冲导体限位抗干扰控制电缆截面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4提出的一种内管缓冲导体限位抗干扰控制电缆截面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5提出的一种内管缓冲导体限位抗干扰控制电缆截面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6提出的一种内管缓冲导体限位抗干扰控制电缆截面图。
附图标记:
1,内管;2,外管;3,芯线;4,绝缘层;5,铠装层;6,缓冲材料;7,第一防水层;8,第二防水层;9,弹性支撑壁;10,导体容置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1提出了一种内管缓冲导体限位抗干扰控制电缆,如图1所示,包括:内管1,为空心绝缘结构,可采用弹性绝缘材料制成,内管1外壁上具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导体容置槽10,例如内管在成型时制造向内凹陷槽或向外凸起棱构成,导体容置槽10用于容置导体以避免芯线位移;外管2,套设在所述内管1外;多个导体,均匀分布在导体容置槽10内,例如,在每个导体容置槽10设有一根导体,其中,导体包括芯线3,芯线3可以为单根导线也可以为多根导线绞合而成以提高芯线强度;绝缘层4,套设于所述芯线3外以使各个芯线3之间绝缘,例如聚氯乙烯绝层或聚氨酯弹性层;铠装层5,套设在所述绝缘层4外,铠装层5为一层金属保护,可以增加电缆的机械强度,提高防侵蚀能力,以避免芯线3在运输和安装时受到损坏,铠装层5可以为钢带铠装、细钢丝铠装或粗钢丝铠装;在所述内管1和外管2之间的空余部分填充有缓冲材料6,例如石棉材料等,以避免芯线相互摩擦产生损耗。
本发明实施例2中,为了增加电缆的防水性能,可以增设防水层,如图2所示,在所述内管1内壁设有第一防水层7,避免电缆使用时间长了水从内管渗入电缆芯体而产生腐蚀。
本发明实施例3中,在所述外管2外壁设有第二防水层8,如图3所示,可避免环境中的水从外壁进入电缆芯线而产生腐蚀。
本发明实施例4中,同时在内管1内壁设置第一防水层7和在外管2外壁第二防水层8,如图4所示。
本发明实施例5中,所述内管中设有弹性支撑壁9,例如,弹性支撑臂9的截面为十字交叉形式等,如图5所示,在压力作用下变形,压力消失后恢复原状,可以进一步保证内管的缓冲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蓝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蓝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163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蓝莓胚状体的诱导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可模拟油藏压力供给的采油实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