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实时监测柔性绳索载荷和温度的梭形传感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16280.7 | 申请日: | 2013-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87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刘战伟;杨洋;田强;赵尔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L1/24 | 分类号: | G01L1/24;G01K1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许志勇;于淼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时 监测 柔性 绳索 载荷 温度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FBG(光纤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的实时监测柔性绳索载荷和温度的梭形的传感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工业使用的柔性绳索因具有柔软易弯曲变形、绳直径小、表面不平整、通常使用环境隐蔽等特点,致使绳中载荷测量困难。
目前,测量柔性绳索的载荷的方法通常是使用电磁式的张力测试仪,专利(专利号:CN2607564Y)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钢丝绳张力测量仪”以及专利(专利号:CN2648426Y)的实用新型专利“索拉力测量仪”,提供了相关的测量方法。但是这种方法难以实现实时跟踪监测柔性绳索动态载荷变化,而且装置尺寸较大,测量范围小,灵敏度低,易受电磁信号干扰,长期稳定性差,寿命低,无法实现载荷和温度同时测量,所以需要开发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缺点的实时监测柔性绳索载荷和温度的光纤光栅传感器。
FBG是在光纤中引入周期性的折射率调制而形成的光波导器件,通过检测写入光纤内部的光栅反射或透射布拉格波长光谱,实现被测结构的应力和温度等参量的绝对测量。它具有灵敏度高,精度高,重量轻,体积小,耐腐蚀,成本低,光路可弯曲,不受电磁干扰,便于实现远距离、长期监测等优点,而且多个光纤光栅可以采用一根光缆传输,便于组成传感系统,可实现准分布式测量。因为其具有上述优于传统光测、电测法的特点,自问世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裸光纤直径很小,抗剪能力差,而且柔性绳索在受载拉伸过程中轴向应变复杂,难以通过直接粘贴裸光纤测量,因此将裸光纤封装成为能够实时监测柔性绳索载荷和温度的传感器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如何研制一种传感器能够实现对柔性绳索载荷和温度同时测量,便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实时监测柔性绳索载荷和温度的梭形的传感器,以解决如何对柔性绳索载荷和温度同时测量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实时监测柔性绳索载荷和温度的梭形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单元、承载单元和传感单元,其中,
所述支撑单元包括:两个拱形结构组成的梭形结构外框;
所述承载单元包括:等强度悬臂梁和支撑柱;
所述传感单元包括:光纤光栅和分离套管;
该传感器梭形结构外框由两个拱形对称结构组成,所述梭形结构外框两尖端较细,中间较粗,两尖端的尺寸相比一端较窄一端较宽,梭形结构外框的尖端较宽一侧连接一等强度悬臂梁;所述等强度悬臂梁远离根部的位置突起为支撑柱,该支撑柱垂直于等强度悬臂梁平面且位于整体轴向的中心部位;所述支撑柱顶端设置有通孔,该梭形结构外框的两个尖端对称设置有通孔;等强度悬臂梁上下表面中心靠近根部均轴向设置有凹槽;其中,两个所述凹槽内对称粘贴有温度和载荷同时测量的传感单元;
所述光纤光栅采用单光栅分离粘贴技术粘贴固定在等强度悬臂梁凹槽内。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支撑柱分别距两个所述通孔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两个拱形、等强度悬臂梁和支撑柱均为一整体结构切割而成。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等强度悬臂梁呈等腰梯形。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单光栅分离粘贴技术,进一步为:所述光纤光栅的栅区的一部分与内径略大于所述光纤光栅直径的分离套管套接,所述光纤光栅与分离套管套接部分为测温单元,未套接部分为测载荷单元,所述光纤光栅和连同分离套管套接后通过粘胶完全粘贴固定在等强度悬臂梁凹槽内,然后通过环氧胶对光纤光栅和分离套管进行灌封涂覆。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分离套管是厚度小于100μm的薄膜套管,其材质采用PBT、PP、PC、PET或PVC。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传感器的梭形的两个尖端和支撑柱上的通孔的直径均略大于所述所测柔性绳索直径。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实时监测柔性绳索载荷和温度的梭形的传感器,具有以下优点及突出性效果:
1、所述传感器整体由两个拱形对称结构组成,呈梭形结构,拱形俯视图为等腰梯形。梭形两尖端较细,中间较粗,两尖端的尺寸相比一端较窄一端较宽。梭形的尖端较宽一端侧壁连接一等强度悬臂梁,等强度悬臂梁远离根部的位置突起为支撑柱,支撑柱垂直于基底平面且位于整体轴向的中心部位,支撑柱顶端钻孔,梭形两尖端侧壁对称钻孔。等强度悬臂梁上下表面中心靠近根部均轴向刻有凹槽。两个拱形、等强度悬臂梁和支撑柱均为一体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162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