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装饰硬涂膜和装饰硬涂粘合膜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15896.2 | 申请日: | 2013-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863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渡边大亮;山川大辅;高桥佑辅;须田春奈;西泽茂年;高石诗织 | 申请(专利权)人: | DIC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32B27/08 | 分类号: | B32B27/08;C09J7/02;C09J133/08;C09J133/1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蒋亭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饰 硬涂膜 粘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能够在构成图像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面板等的制造中使用的装饰硬涂膜。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移动用个人电脑、电子笔记本、手机等小型电子终端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等的图像显示装置,一般已知有在图像显示模块的上部设置有透明的图像显示面板的装置。
上述图像显示面板大多数情况下利用透明粘合带等而固定于上述图像显示模块等。
但是,在上述图像显示面板上大多设置有以装饰、遮光等为目的的装饰层,有时在具有由该装饰层所引起的台阶高差部分的上述图像显示面板的表面、与透明粘合带的界面处,会残留气泡。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已知有如下方法,即,例如通过在设置有装饰层的图像显示面板的上述装饰层侧的表面填充紫外线固化树脂,从而利用上述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使由于设置装饰层而产生的台阶高差部分进行平滑化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2)。
但是,在进一步推进上述图像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小型化的过程中,在使用现有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的情况下,有时会引起图像显示面板的表面硬度的下降、或在对图像显示面板进行冲裁加工时引起图像显示面板的破裂等。另外,用粘合带将上述图像显示面板固定后,在将其剥离(再加工)时,有时还是会引起图像显示面板的破裂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222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486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装饰硬涂膜,其为在图像显示装置等的薄型方面优异的构成,同时不会产生由上述装饰层所引起的台阶高差部分所造成的问题,而具有优异的表面硬度,并且具有优异的冲裁加工性和再加工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具有装饰层的硬涂膜的表面设置规定的树脂层,从而可以解决上述课题。
即,本发明涉及一种装饰硬涂膜,其特征在于,具有:在基材的至少一面具有硬涂层的硬涂膜、设置于所述硬涂膜表面的一部分的装饰层、和设置于所述硬涂膜的具有装饰层的表面的树脂层,所述树脂层是使用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而形成的,所述树脂层的在频率3.5Hz下所测得的60℃的储能弹性弹性模量(E’)为2.0×108~9.0×108Pa。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装饰硬涂膜为在硬涂膜上直接设置装饰层的构成,因此在图像显示装置的薄型化方面优异。另外,通过将设置于装饰层侧的包含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树脂层设为特定的树脂层,从而不易产生表面硬度的下降,并且在冲裁加工时不易在硬涂层、树脂层中产生裂纹,因此具有适当的冲裁加工性。另外,在通过粘合剂层、粘合带而固定于其他构件上的情况下,在进行再加工时也不易产生硬涂层、树脂层的破裂,装饰硬涂膜不易破碎,因此能够实现适当的冲裁加工性。因此,本发明的装饰硬涂膜能够很好地适用为电子设备的图像显示装置用途,特别是薄型化或小型化的要求高的移动用个人电脑、电子笔记本、手机等小型电子终端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装饰硬涂膜的构成例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装饰硬涂膜的构成例的一例的图。
符号说明
1、硬涂膜
2、硬涂层(1)
3、硬涂层(2)
4、基材
5、装饰层
6、树脂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装饰硬涂膜,其特征在于,具有:在基材的至少一面具有硬涂层的硬涂膜、设置于硬涂膜表面的一部分的装饰层、和设置于硬涂膜的具有装饰层的表面的树脂层,在上述装饰硬涂膜中,具有使用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而形成的树脂层作为上述树脂层,该上述树脂层的在频率3.5Hz下所测得的60℃的储能弹性弹性模量(E’)为2.0×108~9.0×108Pa。
作为上述装饰硬涂膜,优选使用其总厚度为100~170μm的装饰硬涂膜。
[基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DIC株式会社,未经DIC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1589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