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化污泥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14792.X | 申请日: | 2013-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08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屈庆瑾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净空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102 | 代理人: | 陈志生 |
地址: | 400010 重庆市渝***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化 污泥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污泥的处理方法,特别是一种使城市污水污泥或工业污水污泥处里过程中的生化污泥得以消减的生化污泥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对城市污水污泥或工业污水污泥处里,目前,一般采用先对污水污泥中的无机部份进行处理后,再对有机成份的污水污泥(生化污泥)进行处理,而对该生化污泥的处理大多采用的方式为:生化污泥经管道送入集泥池或转换池内蓄存,加入絮凝剂使其沉淀,将沉淀的污泥干燥、压制进行干化处埋,被干化后的污泥用车辆运往焚烧场或填埋场进行焚烧或填埋。但是干化处理后的污泥采用燃烧会放出有毒有害气体,产生对大气的污染;对干化处理后的污泥采用填埋,不但占用了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且耗费能源,并由于填埋物产生的地下水渗漏将会造成土壤、地下水的二次污染,不利于环保。而其他简单加入微生物制剂处理的方法,由于缺乏适当的环境和配合方式,不是效果欠佳就是作用不能持久稳定,没有真正形成工业化应用的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生化污泥的处理方法,它在不占用土地等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不消耗燃料能源,不使用化学制剂,不产生二次污染的前提下,实现生化污泥的完全消减和无害化处理
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化污泥的处理方法,其特征是:1)、在反应池内架设曝气管和钢结构的多层状的生物巢架,在生物巢架的各层分别间隔绑接多个生物巢;2)、通过污水污泥输入管道向污泥反应池内输入其90%容积量的,含泥量为15-40g/L的有机成份的生化污泥,经曝气管向污泥反应池内送空气,以使池内的生化污泥充分翻动曝气,按1-1.5g/m3(污泥)·日的使用量向污泥反应池内撒入微生物污水污泥处理剂,使生化污泥在污泥反应池内反应48-60小时,其间保持污泥反应池内生化污泥的pH值为7-9之间;3)、在前述反应时间内每隔12小时一次开启污水污泥输出管道向污泥转换池内输送带有微生物的污泥水,每次污泥水的排放量为污泥反应池内生化污泥量的20%,排放后开启污水污泥输入管道向污泥反应池内输入等量的生化污泥继续反应;4)、排入污泥转换池内的污泥水按0.5g/m3(污泥)·日的使用量补加污水污泥处理剂后静置,污泥水进一步气化并转换成清水和污泥,上层清水和下层积存的过量污泥分别排出。
按本发明提供的生化污泥的处理方法,由于在污泥反应池内安装有生物巢架及其上的生物巢、曝气管,在执行处理时,向污泥反应池内撒入微生物污水污泥处理剂,经曝气管输入空气对生化污水污泥进行曝气,在污泥反应池内,因每个生物巢为多个中央带孔的弧形翅片组合而成的球状体,为微生物的共生提供了良好的着床条件,使生物巢外部有利于微生物好氧菌群生长聚集,生物巢内部有利于微生物厌氧菌群生长聚集,生物巢内外又能形成适度的泥水流动,由于微生物具有体积小,表面积大,繁殖力强的特点,能从生化污泥中获取养分并同时降解和转换生化污泥中的有机物质,使好氧菌群与厌氧菌群共同组成一个具有良好污泥消减作用的微生物生态体系,在排入污泥转换池内的带有微生物的污泥水,在共生菌的作用继续对生化污泥进行消减,在整个生化污泥的处理过程中,经过各种微生物协同发挥作用,可使污泥中难溶有机物全部或大部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生物气体、氢气、二氧化碳等稳定物质,从而实现生化污泥减量和无害化的目的。本发明不占用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特别是珍贵的土地资源以及燃料;整个过程完全无害化,不会出现地下水渗漏及污染土地资源等;微生物反应温和,基本没有安全隐患;生化污泥处理的运行成本较低;由于是对污泥处理过程中的源头上的减量,节省了干化等再处理过程中的人力、设备、动力、运输及絮凝剂等消耗;对于部分被定为危险废弃物的工业污泥环境效果更为明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净空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净空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1479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