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分离器以及使用该油分离器的压缩机及制冷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13332.5 | 申请日: | 2013-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80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43/02 | 分类号: | F25B43/02;F25B31/00 |
代理公司: | 广东秉德律师事务所 44291 | 代理人: | 杨焕军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离器 以及 使用 压缩机 制冷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油分离器以及使用该油分离器的压缩机及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制冷系统中,一般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毛细管等部件,制冷剂在制冷系统的循环流动大致如下:
首先,制冷剂在压缩机中被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相,然后流入到冷凝器中。在冷凝器中,气态制冷剂与外界空气或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变为常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冷凝器中的高压液态制冷剂流经毛细管时,降低压力成为冷却的制冷剂;制冷剂成为低压液体易于蒸发。因此,随着冷的低压制冷剂流经蒸发器4其吸收周围的热量而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也就是,气态制冷剂流入压缩机,由此整个过程重复进行。
同时,在空调器中,油和制冷剂混和在一起润滑和冷却压缩机,因此油和制冷剂一起流入到压缩机内。于是,随着高压制冷剂的排出,一些油与制冷剂一起被排出,经过冷凝器、毛细管和蒸发器持续地循环。随着参与制冷剂循环的油数量的增多,制冷剂的数量变少,空调器的性能下降。当排出的油没有回流到压缩机,或回流的时间太晚,压缩机发生缺油现象,导致压缩机运行出现故障。
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的压缩机为提高换热效率,降低润滑油的循环量,现有的方案往往在压缩机内部的排气路径上设置挡油元件或采用弯曲的排气管。一般在压缩机内部的转子上端安装挡油板或在排气管附近安装油分离装置,图1所示的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在转子上方安装挡油板的压缩机,虽然这样的结构有一定的油分离效果,但增加了排气阻力,分离效果有限,适应范围较窄,此外这些方案存在以下不足:
1、润滑油可以得到部分分离,但分离效果有限;
2、润滑油循环路径过长,系统管路过长时可能会导致压缩机缺油运行;
3、压缩机内以及系统管路中的部分杂质仍然会随着制冷剂在系统中循环,引起压缩机磨损加大甚至卡死;
4、对压缩机原有的零部件装配造成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在于提供一种油分离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油气分离不彻底及其产生的压缩机缺油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油分离器,用于在制冷系统中,所述的油分离器连接于压缩机和冷凝器之间,所述的油分离器是单体结构,包括筒体、进气管、出气管和回油管,所述的进气管用于与压缩机的排气管连接,所述的出气管用于连接冷凝器,所述的回油管一端伸入筒体,另一端连接压缩机油池。
所述的筒体呈封闭的圆筒状,所述的进气管从筒体的中部伸入,所述出气管从上筒体伸出,所述的回油管的一端从下筒体伸入筒体。
所述的油分离器还包括过滤组件,所述的过滤组件置于筒体内部。
所述的过滤组件包括滤网和滤网支架,所述的滤网支架与筒身固定连接,所述的滤网呈弧面状覆盖于支架之上。
所述的过滤组件置于所述出气管前端,所述的滤网弧面向下凸出。
所述的过滤组件置于所述回油管前端,所述的滤网弧面向上凸出。
所述的过滤组件为两个,分别置于所述回油管和所述进气管前端,所述滤网弧面相向设置。
所述的筒体组件包括固定连接的筒身,上筒体和下筒体,所述的进气管从上筒体伸出,所述的回油管从下筒体伸入。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压缩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存在的油气分离不彻底而产生的压缩机缺油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压缩机,包括如上所述的油分离器,所述的油分离器的进气管与压缩机的排气管连接,所述的油分离器的回油管与压缩机的油池连接。
所述的压缩机,还包括油分离器固定件,从压缩机主体中部伸出与油分离器固定连接。
所述的压缩机,所述油分离器的回油管与压缩机的连接点低于所述压缩机的油面。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冷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存在的油气分离不彻底而产生的压缩机缺油而导致的制冷系统制冷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油分离器或如上所述的压缩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133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