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极性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08830.0 | 申请日: | 2013-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802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林晓彤;穆罕默德·瓦基夫·泰兹贝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国博通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3/46 | 分类号: | H04B3/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田喜庆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极性 检测 系统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2年10月24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US61/718,140以及于2013年10月23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US14/060,980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极性检测系统,且更具体地,但不排他地,涉及编码器独立的极性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以太网网络协议已经成为当今使用的最普通的网络协议中的一个。由于以太网的广泛的可用性,以及其大的安装基站(install base),以太网通常能够比其他的网络协议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特性。因此,近来在大范围的工厂部署中存在实施以太网接口的需求。以太网传输通常通过至少一个导线的双绞线来传输数据。导线的双绞线或“双绞线”可以指单个电路的两个导体绞合在一起的一种电缆。
如果两个电子装置之间的以太网电缆连接交叉,例如,双绞线被对换,则在双绞线上传输的符号的极性可能被反转,从而,接收装置可能不能正确地解码所接收的符号。因此,除了其他的握手信号(handshaking signal)之外,传输装置可以执行编码方案以在符号映射中嵌入极性信息,从而使得接收装置除了检测其他的握手信号之外,还可以执行极性检测。因此,由接收装置执行的极性检测可以取决于,和/或敏感于,由传输装置执行的编码方案,以及编码在其中的任何另外的握手信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用于极性检测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链路初始化的半双工阶段通过次级装置接收来自初级装置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在所述链路初始化的所述半双工阶段确定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一极性和所述第二信号的第二极性是否被反转;以及当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一极性和所述第二信号的第二极性被反转时,由所述次级装置将后续从所述初级装置接收的信号以及后续发送至所述初级装置的信号的极性反转。
上述的方法中,优选由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编码的握手信号被设定为假。
上述的方法中,优选在所述链路初始化的所述半双工阶段确定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一极性和所述第二信号的第二极性是否被反转进一步包括在所述链路初始化的所述半双工阶段并且至少基于所述握手信号确定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一极性和所述第二信号的第二极性是否被反转。
上述的方法中,优选进一步包括:至少基于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一极性和所述第二信号的第二极性是否被反转来确定第三信号的第三极性和第四信号的第四极性是否被反转;以及通过将所述第三信号和所述第四信号发送至所述初级装置来启动所述链路初始化的全双工阶段。
上述的方法中,优选进一步包括:从所述初级装置接收第五信号和第六信号;以及至少基于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一极性和所述第二信号的第二极性是否被反转来确定所述第五信号的第五极性和所述第六信号的第六极性。
上述的方法中,优选所述次级装置经由单条双绞线(双绞线对)能通信地耦接至所述初级装置,所述第一信号通过所述单条双绞线中的第一导线接收,并且所述第二信号通过所述单条双绞线中的第二导线接收。
上述的方法中,优选在所述链路初始化的所述半双工阶段确定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一极性和所述第二信号的第二极性是否被反转包括:确定是否能够至少基于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一极性将所述次级装置的解扰器锁定至所述初级装置的扰码器;以及当不能至少基于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一极性锁定所述扰码器时将所述第一极性和所述第二极性反转。
上述的方法中,优选进一步包括:确定是否能够至少基于所述第一信号的反转后的第一极性将所述次级装置的解扰器锁定至所述初级装置的扰码器;改变与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相关联的符号边界;以及确定是否能够至少基于所述第一信号的所述反转后的第一极性和改变后的符号边界将所述次级装置的所述解扰器锁定至所述初级装置的所述扰码器。
上述的方法中,优选进一步包括:从所述初级装置接收时钟源(clock source)用于所述链路初始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国博通公司,未经美国博通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088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