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纳米线的立式环栅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508655.5 申请日: 2013-10-24
公开(公告)号: CN103531635A 公开(公告)日: 2014-01-22
发明(设计)人: 史团伟;陈清;许胜勇;徐洪起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大学
主分类号: H01L29/78 分类号: H01L29/78;H01L29/423;H01L21/336;H01L21/28
代理公司: 北京君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0 代理人: 俞达成
地址: 100871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基于 纳米 立式 晶体管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纳米电子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纳米线的立式环栅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工业的发展,芯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单个MOS器件的尺寸越来越小,各种因尺寸减小带来的问题开始出现,其中之一就是短沟道效应。为了抑制短沟道效应,人们提出了各种栅结构,如SOI和FinFET等等。在所有的栅结构中,环栅结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栅调控的能力,抑制短沟道效应。相比于传统块体材料,纳米线等一维材料具有易于制备环栅结构的天然优势。

在半导体材料中,硅的电学性能并不出众。表征材料电学性能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载流子迁移率。Ⅲ-Ⅴ族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尤其是电子迁移率远高于硅,在未来的半导体工业的发展中,特别是在射频电子器件领域,Ⅲ-Ⅴ族材料很有可能替代硅材料。另一方面,为了节省成本,新材料的使用依然要与现有的硅工艺集成,往往需要在硅衬底上来生长这些材料。由于Ⅲ-Ⅴ族材料与硅的晶格系数不同,如果在硅衬底上直接生长块体材料,二者晶格失配,将会在界面处引入大量的缺陷。而对于半导体纳米线,由于纳米线在径向上尺寸很小,一般为数十纳米,可以减少由晶格失配导致的缺陷。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研究组具备了在硅衬底上生长Ⅲ-Ⅴ族纳米线的能力:瑞典Lund大学的Lars Samuelson等人在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334(2011)51–56,发表的题为“Self-seeded,position-controlled InAs nanowire growth on Si:A growth parameter study”的文章中,公布了在硅衬底上采用自催化的方法生长立式InAs纳米线有序阵列的成果;在Nature.488,(2012),189,题为“A III–V nanowire channel on silicon for high-performance vertical transistors”的文章显示,日本Hokkaido大学的Takashi Fukui等人也具备了在硅衬底上生长立式Ⅲ-Ⅴ族纳米线周期性阵列的能力。

从材料的电学性能和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Ⅲ-Ⅴ族纳米线很有可能在射频电子器件领域得到进一步的应用。表征射频电子器件的指标之一是截止频率,截止频率除了与材料自身的电学性能,主要是电子迁移率有关系之外,还与器件的寄生电容和寄生电阻有很重要的关系。因此为了提高器件的性能,我们需要设法在减少寄生电容的同时,控制寄生电阻。目前基于Ⅲ-Ⅴ族纳米线的立式环栅射频器件的最先进的工作来自于瑞典Lund大学,发表于Nano Lett.2010,10,809–812,题为“Vertical InAs Nanowire Wrap Gate Transistors with ft>7GHz and fmax>20GHz”的文章。但这篇文章器件结构中,源极和栅极、栅极和漏极之间都有一段不受调控的纳米线,这段纳米线引入了有很大影响的寄生电阻,抑制了器件射频性能的提升。在其它文章中,器件的结构也大体与之相同。

为了减少器件的电阻,一种方法是减少源电极(或漏电极)与栅电极之间的距离;另一种方法是采用重掺杂或者形成金属合金的方法,减少不受调控纳米线部分的电阻。美国UC,Berkeley的Ali Javey在发表于Nano Lett.2008,8,4528-4533,题为“Form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ixInAs/InAs Nanowire Heterostructures by Solid Source Reaction”的文章中详述了金属Ni和Ⅲ-Ⅴ族材料InAs的合金NixInAs的制备方法,采用退火的方法,通过控制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来调控合金NixInAs形成的长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制备出速度更快、可以更好地抑制短沟道效应的、可实现三维集成的基于纳米线的立式环栅晶体管。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纳米线的立式环栅晶体管,自下而上分别包括衬底201、源电极203、本征或低掺杂纳米线202、栅介质205、栅电极206、低阻纳米线207、漏电极210以及第一隔离层204、第二隔离层208和第三隔离层209,

所述源电极203在衬底201上;

所述晶体管的导电沟道是垂直于所述衬底201的本征或低掺杂纳米线202;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086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