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车门铰链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07249.7 | 申请日: | 2013-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70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魏玉功;于海波;赵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D11/00 | 分类号: | E05D11/00;E05D5/02;E05D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黄灿;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车门 铰链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件部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汽车车门铰链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自主品牌也渐渐成长起来,因为起步晚,为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自主品牌常采用低价战略,其成本压力很大。为实现汽车车门的开闭限位功能,车门一般均配以车门铰链和车门限位器,并在几个开度实现车门的停留,方便乘员上下车。
目前汽车车门通常通过上下铰链和限位器安装于车身总成上,从而实现车门的正常开闭和限位功能。车门铰链和车门限位器为两个独立的零件总成,需要单独采购,在生产线上也需要分别装配,既不利于成本的控制,也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装配的汽车车门铰链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车门铰链结构,包括与车门相连的车门连接块以及与侧围相连的侧围连接块,所述车门连接块上设有车门铰链段,所述侧围连接块上设有侧围铰链段,所述车门铰链段与侧围铰链段通过铰链销相连,所述车门铰链段端部沿水平方向间隔设有若干凹槽,所述侧围铰链段上设有可滑入或滑脱所述凹槽的限位装置。
其中,所述侧围铰链段内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孔朝向凹槽的一端设有凸块,所述凸块后端设有弹性块,所述弹性块后端通过固定块固定于所述导向孔内,所述凸块可滑入或滑脱所述凹槽。
其中,所述凸块前端具有圆弧面。
其中,所述弹性块为弹簧或弹性橡胶。
其中,所述导向孔后端设有内螺纹,所述固定块上设有与该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通过在侧围铰链段内设置限位装置与车门铰链段上的凹槽相配合,从而在开启车门时对车门施加一个限位的作用力,该方案结构简单,工艺易于实现;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取消了车门限位器,有效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操作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车门铰链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车门铰链结构在35度限位时装配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车门铰链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车门铰链结构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侧围;
2、车门;
3、侧围连接块;301、侧围铰链段;
4、车门连接块;401、车门铰链段;402、凹槽;
5、固定块;
6、弹性块;
7、凸块;
8、铰链销;
9、侧围螺栓;
10、车门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针对现有汽车的车门限位器成本高,装配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车门铰链结构。
如图1至图5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汽车车门铰链结构,包括车门连接块4以及侧围连接块3,车门连接块4通过车门螺栓10与车门2相连,侧围连接块3通过侧围螺栓9与侧围1相连,所述车门连接块4上设有车门铰链段401,所述侧围连接块3上设有侧围铰链段301,所述车门铰链段401与侧围铰链段301通过铰链销8相连,所述车门铰链段401端部沿水平方向间隔设有若干凹槽402,所述侧围铰链段301内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孔朝向凹槽402的一端设有凸块7,所述凸块前端具有圆弧面,所述凸块可以为圆球状、半圆球状、具有圆弧顶部的长条状等,所述凸块7后端设有弹性块6,所述弹性块6可以为弹簧或弹性橡胶等,所述弹性块6后端通过固定块5固定于所述导向孔内,所述凸块7可滑入或滑脱所述凹槽402。所述导向孔后端设有内螺纹,所述固定块5上设有与该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
如图4所示的,表明了车门铰链的三种工作状态,即车门关闭状态、车门35度开启状态、车门70度开启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072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