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USB接口的电子血压计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04429.X | 申请日: | 2013-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46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宋正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市秦淮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5/021 | 分类号: | A61B5/021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000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usb 接口 电子 血压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USB接口的电子血压计,属于领域医疗器材领域。
背景技术
血压是人体健康信号的重要判断依据,准确测量血压对疾病的判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方便血压的测量,人们设计出可随时携带、测量方便的电子血压计,但电子血压计内部提供的用于记忆历史测量值的容量有限,且记录值包含的内容不多,有的仅包含脉搏、收缩压和舒张压,缺少测量时间等有重要意义的数据。如果给电子血压计提供一个能与计算机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计算机就可以通过接口控制电子血压计,并能通过接口获取电子血压计的测量结果。这样,计算机就可以通过程序实现对电子血压计的自动控制,还可以通过程序获得更多的有意义的数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与计算机信号连接的一种带有USB接口的电子血压计,以便对血压计进行实时控制,并对血压计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来实现的:
一种带有USB接口的电子血压计,包括电子血压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路A/D转换模块、微控制器模块、USB接口模块、计算机;多路A/D转换模块与电子血压计信号连接,对电子血压计的驱动信号进行采样;微控制器模块与电子血压计、多路A/D转换模块、USB接口模块信号连接,进行系统管理;USB接口模块与计算机信号连接,用于血压计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优选的:
所述的一种带有USB接口的电子血压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血压计带有大型的笔段型LCD显示屏;
所述的一种带有USB接口的电子血压计,其特征在于:所述USB接口模块为Cypress公司的EZ-USB2100系列芯片;
所述的一种带有USB接口的电子血压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路A/D转换模块为Maxim公司的Max1038;
所述的一种带有USB接口的电子血压计,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的配置为Pentium4CPU3.00G,512M内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增加了电子血压计的USB接口,使得可以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对血压计进行控制,以实现对被检测者的血压的动态监测。本设计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体积小
2、低功耗
3、通过软件同步采样来获取笔段式LCD驱动信号,得出其显示信息,同步点检测准确,抗干扰能力强,获取的显示数据准确,性能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设计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带有USB接口的电子血压计,包括电子血压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路A/D转换模块、微控制器模块、USB接口模块、计算机;多路A/D转换模块与电子血压计信号连接,对电子血压计的驱动信号进行采样;微控制器模块与电子血压计、多路A/D转换模块、USB接口模块信号连接,进行系统管理;USB接口模块与计算机信号连接,用于血压计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本设计通过采样电子血压计上LCD电极上的驱动波形,分析驱动波形来获取血压计的测量数据,然后通过USB接口传给主机;主机应用软件通过USB接口传送控制命令,由USB设备解释该命令,通过I/O口控制电子血压计的按钮开关的状态,实现对电子血压计的操作。
电子血压计:此部分非本系统应实现部分,采用已实现的电子血压计成品。基于上述陈述,采用的血压计应具有大屏幕的笔段式LCD,且具有数个按钮开关,可与多路A/D转换模块及微控制器进行连接。
多路A/D转换:此模块对电子血压计LCD上传过来的驱动信号进行采样,把采样结果通过接口传给微控制器。
微控制器:此模块对整个USB设备进行系统管理,包括各种资源的分配,控制A/D转换器和电子血压计的工作,分析执行应用程序从USB接口传过来的命令,通过USB接口向主机应用程序传送结果以及报告USB设备的状态等。
USB接口:该模块遵守USB协议规范完成设备与主机之间的通信。
优选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市秦淮医院,未经南京市秦淮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044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