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重精密埋件的支架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04358.3 | 申请日: | 2013-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69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徐小洋;吕福磊;白贺昶;王伟;季文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5/02 | 分类号: | E04G2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004 | 代理人: | 朱丽岩 |
地址: | 100054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重 精密 支架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重精密埋件的支架及其施工。
背景技术
常规埋件安装方式为直接焊接在梁钢筋上或固定于模板上。
根据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精度要求为:
预埋钢板中心位置的允许偏差为10mm,混凝土表面平整度的允许偏差为8mm,常规的预埋件安装方法实际施工效果较差,平面位置的偏差甚至会达到50mm。且常规的预埋件安装一般并不强调与水平面的平行度,最终效果,其平面往往是斜面的。
本司小组对相邻工地的100个预埋件埋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对埋件的平面位置、与水平面的偏差、标高等三项指标进行了测量,将调查结果按照每个埋件三个指标共计300个数据通过整理绘制了频数表和排列图,如表1和图1所示。
表1埋件偏差频数表
本研究小组运用科学的方法进秆原因分析,确定了当前埋件施工方法存在主要问题为:埋件支架基础不牢固 ;埋件支架承载力不足; 埋件支架对外界振动过于敏感;振动棒直接碰撞埋件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埋件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措施:(1)增设钢管用以支承埋件,钢管坐落在已完成的结构上;(2)自重过大的埋件设计专门的型钢支撑;(3)设计埋件支架时,加强支架的稳定性。来达到解决埋件精度不足要求的目的,确保埋件受力支撑点牢固,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并提高埋件的抗振动性能。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超重精密埋件的支架是由立柱、横梁和连接杆组成;四根立柱垂直放置,每根横梁连接两个立柱的顶端,由四根横梁将四个立柱连接起来;每三个连接杆的一端同时连接一根立柱的中心,三个连接杆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另一根立柱的顶端、中心和低端,将两根立柱连接固定。
横梁与立柱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
连接杆与立柱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
横梁的长度相等,支架上方由四根横梁组成一个正方形。
支架上方由四根横梁构成的面积小于埋件的底面积。
立柱、横梁和连接杆是由Q235热轧型钢组成。
柱(4)、横梁(5)和连接杆(6)的尺寸大小必须考虑埋件实际重量,满足承载力要求。
利用本发明的支架进行超重精密埋件施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测量放线,依据现场的定位轴线及标高控制点,测出地脚螺栓、埋件的轴线和顶标高;
B.安放支架,按预定标高将角钢框架安放在砼底板上,并保证角钢框架保持水平;用经纬仪将各轴线引至角钢框架上,并做出明显标志;
将固定埋件的支架,放置在角钢支架上,保证十字基准线与角钢支架上的轴线重合,并调整好标高、水平度和位移,然后进行钢筋的绑扎和安装地脚锚栓;
C.安装埋件基础底板,将埋件基础底板放在支架顶部,并通过钢筋绑扎和螺栓将埋件基础底板和支架连接起来;
D.埋件安装,在基础底板钢筋开始绑扎前,首先根据外围轴线、标高控制点对现场轴线、标高控制点进行加密,确定细部轴线,然后在垫层上测放出每一个埋件的十字中心交叉线和标高,确定埋件的位置;
采用预埋法,在柱、梁、板绑扎钢筋前,将埋件采用角钢框架相对固定并放置正确位置,后续进行钢筋绑扎;
底筋绑扎完成后将底板上测放的埋件十字线引至底筋上部,进行埋件二次调整,确定埋件位移、标高准确无误后角钢框架与底板钢筋焊接,调整后铺设底板上部钢筋,上部钢筋完成后对角钢框架进行最后的加固,整体浇筑混凝土,保证埋件支架的牢固度。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如下:
本发明采用的埋件单独支撑方式是以往埋件埋设方法中未曾涉及的。通过这种技术方法才能满足超重埋件的高精度要求。能确保埋件受力支撑点牢固,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确保埋件支撑架满足自重的各类荷载要求;并提高埋件的抗振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埋件偏差频数排列图。
图2是支架制成埋件的示意图。
图3是支架与埋件基础底板连接示意图。
图4是支架的立体图。
图5是支架的主视图。
图6是支架的俯视图。
图7是支架的左视图。
1. 埋件 2. 埋件基础底板 3. 支架 4. 立柱 5. 横梁 6. 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参见附图1-7:
1施工准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043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易辨方向的双头旅行箱
- 下一篇:高炉原燃料的粒度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