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易加工的聚乙烯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310502579.7 | 申请日: | 2013-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587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发明(设计)人: | 郭锐;王群涛;王日辉;许平;高凌雁;石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08 | 分类号: | C08L23/08;C08K5/098 |
代理公司: | 淄博佳和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3 | 代理人: | 张雯 |
地址: | 255400 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工 聚乙烯 组合 | ||
技术领域
一种易加工的聚乙烯组合物,属于聚乙烯薄膜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一种重要的聚乙烯,其应用领域广泛,可用于薄膜、注塑、滚塑、电缆等诸多领域。其中薄膜是LLDPE树脂应用最大的领域,约占整个LLDPE树脂用量的70%以上。生产过程中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对于薄膜加工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但过高的挤出速度,可能会造成熔体破裂,导致薄膜表面出现鲨鱼皮现象从而影响薄膜外观。因此开发一种易于加工、便于高速挤出的薄膜用树脂可改善目前存在的问题,提高薄膜企业生产效率同时降低能耗。
目前为了提高聚合物的加工性能,通常向聚合物中加入氟弹性体,在挤出过程中氟弹性体附着于螺杆上,减小物料与螺杆的摩擦来提高聚合物的加工性能。但是用氟弹性体作为加工助剂时,制备薄膜制品其光学性能改善不大。专利CN200680052838中使用加入了12羟基硬脂酸盐类化合物,但作为吸酸剂使用,用于消除聚合物生产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制作聚乙烯薄膜的、易加工的聚乙烯组合物,该聚乙烯组合物。本发明涉及农膜、包装膜、拉伸缠绕膜等聚乙烯薄膜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薄膜领域的聚乙烯组合物制备、使用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易加工的聚乙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份的组分制成:聚乙烯100份,抗氧剂0.03~0.1份,吸酸剂0.02~0.1份,加工助剂0.05~0.5份。
优选的,一种易加工的聚乙烯组合物,由下列重量份的组分制成:聚乙烯100份,抗氧剂0.05~0.08份,吸酸剂0.06~0.07份,加工助剂0.15~0.2份。
所述的聚乙烯为乙烯和丁烯-1的共聚物或乙烯和己烯-1的共聚物,并使用无二氧化硅载体浆液催化剂聚合。
所述的聚乙烯密度为0.910~0.930g/cm3,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为0.1~30g/10min,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聚乙烯熔融温度范围为110~140℃,支化度范围为0.1~3.0。
所述的抗氧剂为阻酚类抗氧剂、亚磷酸酯类抗氧剂和硫酯类抗氧剂的混合物。
所述的抗氧剂为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和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的混合物。
所述的吸酸剂为硬酸锌或硬脂酸镁。
所述的加工助剂选用羟基硬脂酸盐类化合物,粒径尺寸为6~20μm。
所述的硬脂酸盐类化合物为12羟基硬脂酸钙或12羟基硬脂酸镁,粒径尺寸为7~10μm。
本发明的一种易加工的聚乙烯组合物说明如下:其中,聚乙烯使用无二氧化硅载体的浆液催化剂,可降低聚乙烯的灰分,从而降低薄膜制品的雾度、提高光学性能。
抗氧剂为阻酚类抗氧剂、亚磷酸酯类抗氧剂和硫酯类抗氧剂的复合物,选用上述抗氧剂体系在聚乙烯组合物制备过程中可起到良好的协同效果,避免聚乙烯组合物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由于高温造成的树脂降解。
加工助剂选用羟基硬脂酸盐类化合物。该羟基硬脂酸盐化合物通过内润滑作用减少聚乙烯分子链间的磨擦力量,来降低树脂粘度、提高流动性从而提高聚合物的加工性能。合适的有符合化学式C18H3503-R的羟基硬脂酸盐化合物,其中R可为镁、铝、钙的金属元素;该羟基硬脂酸盐化合物中优选12羟基硬脂酸盐类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H3(CH2)5CH2OH(CH2)10COOR,其中R可为镁、铝、钙等金属元素;在12羟基硬脂酸盐中最优选12羟基硬脂酸镁。
加入的加工助剂重量分数为0.05~0.5份,优选0.15~0.2份。因为发现当加工助剂含量过低时,聚合物在加工过程中加工性能提高效果不明显,当加工助剂含量过高时,对聚合物加工性能改善接近极限,同时过多的助剂在树脂中易成为填料,影响制品光学性能。
加入的加工助剂的粒径尺寸为6~20μm,优选7~10μm。当加工助剂的粒径尺寸过小时,与聚乙烯的共混分散效果不理想,导致组合物中加工助剂的分散性较差;粒径尺寸过大时,会影响制备薄膜的外观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025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ETFE氟色母及其生产流程
- 下一篇:一种空调电机减震圈用氯丁橡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