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底防腐管道混凝土配重生产线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01106.5 | 申请日: | 2013-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24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黄志强;马亚超;周已;敬爽;张富晓;刘永升;罗旭;许传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B28B15/00 | 分类号: | B28B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底 防腐 管道 混凝土 配重 生产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底防腐管道混凝土配重生产线,属于海底油气集输配重管道的生产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全球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非常丰富,其能源潜力远非陆上可比,根据1996到2009年全球新增油气储量资料统计,陆上可采油气储量占全球可采储量的44%,海洋可采油气储量占56%。由陆上走向海洋,由浅海走向深海,已成为全球油气开发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我国的海洋油气工程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期,中国海油已在渤海海域、东海海域、南海西部海域建成了3大气田,并已向辽宁、天津、上海、香港、海南岛供气。今后几年是中国海洋油气工程建设的高峰期,特别是随着海上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将有近2000公里海底集输管道投入建设。
但海底管道在铺设和运营过程中,由于受外界因素(比如海水浮力、潮汐、船锚)影响,会发生漂移和损坏现象。为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对海底管道进行有效的配重及防护,混凝土配重技术就是一种有效的防护措施,它是利用相关的工艺及设备在海底管道表面涂敷一混凝土层,增加管道的重量,从而避免管道的漂移与损坏。
目前,我国的海底管道混凝土配重技术尚不完善,国内共有三条混凝土配重生产线,最早的一条在镇江,其全套设备从美国CRC公司引进;在宁波,索克萨姆拥有一条海底管道混凝土配重生产线,属意大利独资公司;在天津,中海油拥有一条海底管道混凝土配重生产线,其全套设备也均由意大利SOCOTHREM公司引进。三条生产线中,前两条生产线因无法满足我国海底管道配重实际生产要求而被迫关闭,另一条生产线也因某些关键技术指标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而处于半停产状态,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油气集输工程发展的步伐。因此,为了完善我国的混凝土配重技术,保证海洋油气集输工程的顺利发展,开发研制出一套海底防腐管道混凝土配重生产线,配合海底管道施工,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海底防腐管道混凝土配重生产线,采用该发明可对混凝土配重管道进行高效生产,实现海底防腐管道混凝土配重技术的国产化。
本发明实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一种海底防腐管道混凝土配重生产线,主要由称重系统、防腐层检测系统、套装钢筋笼系统、转运缓存系统、涂敷系统、控制系统及养生区构成。
所述称重系统包括抓管车、第一进管平台、升降式称重装置、配重管放置平台、下管车、固定式称重装置;所述升降式称重装置安装在第一进管平台的前段;所述固定式称重装置安装在配重管放置平台与涂敷小车轨道之间,配重管放置平台内侧安装有下管车;
所述防腐层检测系统包括第一传送线、电火花检测仪、第二进管平台、出管平台,所述第一传送线的前段与第一进管平台相连,中段安装有电火花检测仪,尾段连接有第二进管平台和出管平台;
所述套装钢筋笼系统包括垫块安装区、套装小车、钢筋笼进管平台、第二传送线、套装小车轨道、电缆卷线,所述的第二传送线由中间的驱动轮段、两边的导向轮段和托架组成;驱动轮段连接有第二进管平台;导向轮段两侧安装有托架,并与钢筋笼进管平台相连;套装小车上安装有悬臂梁,并可沿套装小车轨道运行;
所述转运缓存系统包括管道存放区、行车、运载轨道、运载车,管道存放区和运载车安装在套装钢筋笼系统和涂敷系统之间,起缓冲运输作用;所述的运载轨道一端靠近管道存放区,另一端靠近涂敷小车轨道;所述的行车为主要的防腐管道传送装置。
所述涂敷系统包括涂敷小车、涂敷小车轨道、抛射平台、混凝土搅拌站,涂敷小车轨道中段安装抛射平台,涂敷小车沿涂敷小车轨道运动并从抛射平台下穿过;所述的混凝土搅拌站与抛射平台相连;
所述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工控区、中控室。中控室在抛射平台和第二传送线之间放置;工控区放置在整个生产线的左侧。
所述养生区由养生装置构成,养生装置靠近配重管放置平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011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响应灵敏度的结构健康检测方法
- 下一篇:数据迁移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