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光二极管打线电极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496884.X | 申请日: | 2013-10-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945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 发明(设计)人: | 丛国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溧阳市东大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33/38 | 分类号: | H01L33/38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黄明哲 |
| 地址: | 213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光二极管 电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光二极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打线电极。
背景技术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照明方面有取代白炽灯和荧光灯的趋势。发光二极管是由半导体材料所制成的发光元件,元件具有两个电极端子,在端子间施加电压,通入极小的电流,经由电子电洞的结合可将剩余能量以光的形式激发释出,此即发光二极管的基本发光原理。发光二极管不同于一般白炽灯泡,发光二极管是属冷发光,具有耗电量低、元件寿命长、无须暖灯时间及反应速度快等优点,再加上其体积小、耐震动、适合量产,容易配合应用上的需求制成极小或阵列式的元件,目前发光二极管已普遍使用于资讯、通讯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的指示器与显示装置上,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件。
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常规结构包括一个在通电后产生光辐射的半导体发光结构,以及此半导体结构与外界电源相连的电极。发光二极管芯片设计的重点在于提高半导体结构的光辐射效率以及提高半导体结构与外界电源的连接质量。
中国专利公开文献CN102214625A公开了一种发光二极管的电极结构,这种结构通过将电极的表面粗糙化,从而在打线时增强引线与电极的附着力,今儿提高发光二极管芯片与外界电源的连接质量。这种电极结构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电极的连接质量,但是由于电极为平面电极,因此打线后,引线与电极的连接仍然局限于电极的平面范围,因此其引线与电极的结合力仍然无法大幅度的提高,存在脱线的可能,从而影响发光二极管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大幅度增强电极与引线结合力的电极结构。
首先对本发明所采用的“上”、“下”进行定义,在本发明中,通过参照附图,本发明所述的“上”为附图中面向附图时垂直向上的方向。本发明所述的“下”为附图中面向附图时垂直向下的方向,本文所述的“高度”是指面向附图时垂直方向上的距离。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发光二极管打线电极的结构为:
所述发光二极管打线电极为正方形电极,其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下部分电极为平坦电极,上部分电极为凸块粗化电极;
其中,凸块粗化电极包括一个第一凸块粗化电极,多个第二凸块粗化电极和多个第三凸块粗化电极;
其中,第一凸块粗化电极位于发光二极管打线电极的中心,多个第二凸块粗化电极位于以第一凸块粗化电极为中心的相互垂直的交叉线上,从而与第一凸块粗化电极形成十字形;多个第三凸块粗化电极位于正方形的发光二极管打线电极的四个角落;
其中,第一凸块粗化电极和多个第三凸块粗化电极为正方形,第一凸块粗化电极边长为第三凸块粗化电极边长的两倍;多个第二凸块粗化电极为长方形,其长等于第一凸块粗化电极的边长,其宽等于第三凸块粗化电极的边长;
其中,第一凸块粗化电极、第二凸块粗化电极、第三凸块粗化电极的高度相同。
附图说明
图1-3为本发明提出的发光二极管打线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3来介绍本发明提出的发光二极管打线电极。
参见图1,图1为发光二极管打线电极的截面图,其中所述打线电极包括上下两部分,分别为平坦电极10和凸块粗化电极20。凸块粗化电极20包括第一凸块粗化电极21、多个第二凸块粗化电极22和多个第三凸块粗化电极23。
参见图3,第一凸块粗化电极21位于发光二极管打线电极的中心,多个第二凸块粗化电极22位于以第一凸块粗化电极21为中心的相互垂直的交叉线上,从而与第一凸块粗化电极21形成十字形;多个第三凸块粗化电极23位于正方形的发光二极管打线电极的四个角落;
其中,第一凸块粗化电极21和多个第三凸块粗化电极23为正方形,第一凸块粗化电极21的边长为第三凸块粗化电极23的边长的两倍;多个第二凸块粗化电极22为长方形,其长等于第一凸块粗化电极21的边长,其宽等于第三凸块粗化电极23的边长;
其中,第一凸块粗化电极21、第二凸块粗化电极22、第三凸块粗化电极23的高度相同;
其中,第一凸块粗化电极21、第二凸块粗化电极22、第三凸块粗化电极23的上表面以及所有侧表面都被粗化,从而形成表面粗话结构231,该表面粗化结构的表面粗糙度在10nm以上、15nm以下,优选地,表面粗糙度为12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溧阳市东大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溧阳市东大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968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印刷系统、以及印刷系统执行的卡ID注册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台阶型发光二极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