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用膨胀水壶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96276.9 | 申请日: | 2013-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73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陈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11/00 | 分类号: | F01P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吉海莲;王立民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膨胀 水壶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用膨胀水壶总成。
背景技术
发动机工作时,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使相关零件能在高温、高压下稳定工作,发动机必须将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汽车冷却系统的功用就是将受热零件吸收的部分热量及时散发出去,保证发动机在最适宜的温度状态下工作。
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风扇、膨胀水壶、发动机水套、节温器及连接的管路,其中膨胀水壶的作用就是当水温升高时储存由于膨胀导致的多余冷却液,当冷却系统循环过程中冷却液损耗时及时对冷却液进行补充。
传统闭式冷却系统的膨胀水壶总成由壶体、壶盖、排气口组成,膨胀水壶中的所有冷却液都参与冷却系统的循环。传统闭式冷却系统的膨胀水壶总成中的壶体由于是一个腔室,腔室中需要预留有10%以上的膨胀空间,且壶体全部都需要承受系统压力,壶体的成本大,且对制造工艺的要求很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车用膨胀水壶总成。
本发明的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车用膨胀水壶总成,包括不耐压腔室、与该不耐压腔室配合的不耐压壶盖、耐压腔室、与该耐压腔室配合的耐压壶盖、虹吸管和连接所述不耐压腔室和耐压腔室的腔室连接管;所述虹吸管设于不耐压腔室中并与腔室连接管连通,所述耐压腔室参与整车的冷却系统循环且始终充满液体,不耐压腔室不参与冷却系统循环。
优选的,所述耐压腔室设有三个带凸台的接头,其中第一接头与腔室连接 管连接,连接方式为过盈配合;第二接头与冷却系统中的散热器固定连接;第三接头与发动机管路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耐压壶盖能与耐压腔室的头部加注接头配合,耐压壶盖内部具有耐压壶盖腔室,该腔室中设有压力弹簧,该压力弹簧垂直设置在该耐压壶盖腔室中,其下端正好抵在所述耐压腔室的头部的加注接头上;所述耐压壶盖腔室中还设有单向阀,该单向阀设在所述耐压腔室的头部的加注接头上。
优选的,所述不耐压壶盖与不耐压腔室的头部卡接接头配合。
优选的,所述不耐压壶盖设有三个接头,一个接头在不耐压腔室内部,与虹吸管连接,连接方式为过盈配合;另外两个接头在不耐腔室外侧,其中一个接头与腔室连接管连接,连接方式为过盈配合,另一个接头是与不耐腔室外侧连通的起换气作用的换气接头,用以保证不耐压腔室内部压力与大气压一致。
优选的,所述耐压腔室设于所述不耐压腔室的上部。
优选的,所述耐压腔室壶体壁厚厚于不耐压腔室壁厚,但耐压腔室壶体腔室的体积小于不耐压腔室壶体体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车用膨胀水壶总成结构简单、制作工艺要求不高、成本低,重量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车用膨胀水壶总成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中耐压壶体与耐压壶盖配合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中不耐压壶体与不耐压壶盖配合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序号:耐压壶盖1、耐压腔室2、不耐压腔室3、腔室连接管4、不耐压壶盖5、虹吸管6、压力弹簧101、单向阀1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其具体实施方式详细介绍本发明,附图中将对构成较佳实施例的组件的数目、位置、关系、及尺寸的延伸将有所说明,在阅读及了解本发明的教导后相关的变化实施属于业界技能。另外,在阅读及了解本发明的教导后,配合特定力量、重量、强度、及类似要求 的精确尺寸及尺寸比例的改变亦属本领域公知常识。
一种车用膨胀水壶总成,包括不耐压腔室3、与该不耐压腔室3配合的不耐压壶盖5、耐压腔室2、与该耐压腔室2配合的耐压壶盖1、虹吸管6和连接所述不耐压腔室3和耐压腔室2的腔室连接管4;所述虹吸管6设于不耐压腔室3中并与腔室连接管4连通,所述耐压腔室2参与整车的冷却系统循环且始终充满液体,所述耐压腔室2壶体壁厚但腔室的体积小,不耐压腔室3不参与冷却系统循环,相对于耐压腔室2,不耐压腔室3壶体体积大但壁厚薄。所述耐压腔室2和不耐压腔室3可以一体注塑,也可以分开注塑然后焊接。
具体参见图1,车用膨胀水壶总成包括耐压壶盖1、耐压腔室2、不耐压腔室3、腔室连接管4、不耐压壶盖5、虹吸管6,耐压壶盖1与耐压腔室2配合,耐压腔室2有三个带有凸台的接头,其中第一接头与腔室连接管4连接,连接方式为过盈配合;第二接头与冷却系统中的散热器固定连接;第三接头与发动机管路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962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过组装多个肽片段来制备肽的方法
- 下一篇:装载机散热风扇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