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共聚复合吸水树脂的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492556.2 | 申请日: | 2013-10-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18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丽;王晓光;陈锴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三力本诺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F220/56 | 分类号: | C08F220/56;C08F220/06;C08F222/38;C08F4/4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6317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共聚 复合 吸水 树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水树脂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共聚复合吸水树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高吸水树脂(Super Absorbent Polymer,SAP)是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有许多独特的性能,不仅具有吸收自身重量几百倍甚至上千倍水的能力,且吸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好,膨胀力大,凝胶化力大,增稠增黏性强。由于大分子的交联结构,即使加压也很难把水分离出来,并且具有弹性。因此,在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土木建筑、食品工业、污水治理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高吸水树脂按原料划分,有淀粉系(接枝物、羧甲基化等)、纤维素系(羧甲基化、接枝物等)、合成聚合物系(聚丙烯酸系、聚乙烯醇系、聚氧乙烯系)几大类。其中聚丙烯酸系吸水树脂较淀粉系及纤维素系相比,具有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吸水能力强、产品保质期长等一系列优点,成为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为了降低高吸水树脂的生产成本,人们把制备高吸水树脂的单体和有机物共聚,目前,常见的共聚单体有丙烯酸、丙烯腈等,但这些石油资源类有机物价格还是偏高,而且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共聚复合吸水树脂的制备方法,解决高吸水树脂生产成本高,不够环保的问题。
所述共聚复合吸水树脂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一、将丙烯酰胺和丙烯酸钠溶于水,配制成质量浓度为25%-35%的水溶液;丙烯酰胺和丙烯酸钠的质量比为1:3-3:1;
二、在上述溶液中依次加入蔗糖、氧化剂、交联剂,最后加入还原剂,混合均匀;所述蔗糖用量为丙烯酰胺质量的10%-20%,所述氧化剂为过硫酸铵,用量为丙烯酰胺质量的0.1%-0.5%,所述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用量为丙烯酰胺质量的0.03%-0.2%,所述还原剂为亚硫酸氢钠,用量为丙烯酰胺质量的0.2%-1.0%;
三、将所得混合液置于10℃-15℃温度下引发聚合;
四、聚合完成后,进行造粒,烘干,粉碎,过筛,即得共聚复合吸水树脂成品。
本发明提供的共聚复合吸水树脂的制备方法,其有益效果在于,用蔗糖代替石油资源作为单体参与聚合,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蔗糖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特性,绿色环保、无污染,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三个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共聚复合吸水树脂的制备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称取20g丙烯酰胺和10g丙烯酸钠于聚合容器中溶于水,配制成质量浓度为30%的水溶液;
二、在上述溶液中依次加入3g蔗糖,0.04g过硫酸铵,0.01g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混合均匀,最后加入0.1g亚硫酸氢钠,搅拌均匀;
三、聚合容器升温至12℃,进行保温聚合;
四、聚合完成后,取出胶块进行造粒,90℃烘干,粉碎,过筛,即得共聚复合吸水树脂成品。
实施例2:
一、称取20g丙烯酰胺和10g丙烯酸钠于聚合容器中溶于水,配制成质量浓度为30%的水溶液;
二、在上述溶液中依次加入3.6g蔗糖,0.06g过硫酸铵,0.02g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混合均匀,最后加入0.14g亚硫酸氢钠,搅拌均匀;
三、聚合容器升温至13℃,进行保温聚合;
四、聚合完成后,取出胶块进行造粒,90℃烘干,粉碎,过筛,即得共聚复合吸水树脂成品。
实施例3:
一、称取20g丙烯酰胺和10g丙烯酸钠于聚合容器中溶于水,配制成质量浓度为30%的水溶液;
二、在上述溶液中依次加入3.9g蔗糖,0.08g过硫酸铵,0.03g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混合均匀,最后加入0.18g亚硫酸氢钠,搅拌均匀;
三、聚合容器升温至14℃,进行保温聚合;
四、聚合完成后,取出胶块进行造粒,90℃烘干,粉碎,过筛,即得共聚复合吸水树脂成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三力本诺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青岛三力本诺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925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