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锡硅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88481.0 | 申请日: | 2013-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54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姜涛;陈慧明;张斌;张克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48 | 分类号: | H01M4/48;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王薇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物 复合 负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锡硅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一种依赖于锂离子在正负极材料之间反复移动而实现能量存储和转换的装置,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包括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电池,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等。电池材料是决定电池性能的重要组成,特别是正负极材料,他们影响着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功率、安全与成本等因素。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通常可以分为几大类,包括碳系材料、钛酸锂、合金类材料。碳系材料主要有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项碳微球、软碳和硬碳等,这些材料的优点是价格低廉、循环稳定性较好,但缺点是容量偏低、安全性能较差;钛酸锂材料是最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材料,主要优点是循环稳定性非常出色,而且大电流充放电能力较强,但它致命的缺点是放电电压平台较高,用其作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通常能量密度很难提升,严重制约了该材料的应用;合金类材料是一类具有非常高比容量的负极材料,基本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是硅基材料、另外一种是锡基材料,这两种材料主要利用与金属锂在低电位下可以形成合金的原理进行储锂,然后锂离子又可以在有负载的情况下返回正极,实现负极材料的去合金化,进而达到能量存贮和转换的目的。
在硅材料中,SiO是一种比较好的负极材料,具有超高的理论比容量(1600mAh/g),且充放电电位与碳系材料相当,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在锡基材料中,SnO是其最为典型的代表,该材料理论容量875 mAh/g,价格较为低廉,制备较为简便,SONY公司已经开发出了锡基负极产品,可见其性能的优异性。然而,SiO和SnO却都存在这一个共性的问题,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巨大的体积变化,导致负极颗粒粉化,从极片上脱落,引起电池容量的下降和安全性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锡硅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
制备方法简单,首先制备出具有纳米尺寸的SnO,然后再与纳米SiO和无定形碳进行复合,进而制备出锡硅氧化物复合碳的负极材料,其利用SnO的低廉成本优势,利用SiO的高容量优势,利用无定形碳可作为缓冲骨架的优势,降低复合材料成本,提高复合材料容量,改善复合材料安全性;该复合材料充分发挥各组分的优势,互相弥补,达到协同效应的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锡硅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为纳米SnO的制备,第二步为复合材料的制备,具体步骤如下:
a)将SnCl2粉末、NaOH粉末、NaCl粉末按照摩尔比nSnCl2:nNaOH:nNaCl =1:2:4 的比例混合于无水乙醇或者丙酮溶液中,然后球磨5~12h,球磨后浆料通过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洗涤2~5次,再在80~120oC的真空烘箱中烘干3~8h,即可得纳米SnO粉末;
b)将步骤a)所得SnO粉末与市售SiO粉末和有机高分子按照摩尔比nSnO:nSiO:n有机高分子=1:x:y的比例溶于去离子水中,在100~120oC下进行强力搅拌,直至水分全部蒸发,所得前驱体粉末压片,然后置于650~750oC的真空炉或者具有惰性气体保护的管式炉中烧结3~10h,即可得锡硅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
步骤b)中所述有机高分子包括聚乙二醇,柠檬酸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所述惰性气体包括氩气和氮气;0.6 ≤ x ≤ 1.5,2.2 ≤ y ≤ 4.3。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利用SnO的低廉成本优势,利用SiO的高容量优势,利用无定形碳可作为缓冲骨架的优势,降低复合材料成本,提高复合材料容量,改善复合材料安全性。该复合材料充分发挥各组分的优势,互相弥补,达到协同效应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锡硅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纳米SnO,“2”为纳米SiO,“3”为无定形碳。
图2是本发明实例2中所制备材料的循环性能测试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84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