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元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88437.X | 申请日: | 2013-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02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姜涛;陈慧明;王丹;张克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62 | 分类号: | H01M4/62;H01M4/38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王薇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元 复合 负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元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储能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一种能量存储和转换的装置,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包括便携式电子产品、移动电话、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负极材料是电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正极材料一起决定着电池的循环寿命、容量和安全等关键性能,传统的负极材料大多为碳系材料,如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硬碳等,这类材料放电容量基本在350mAh/g左右,虽然此容量相对于现有正极材料完全能够满足要求,但随着人们对电池能量密度提高的迫切要求和期盼,这些负极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如富锂材料、镍锰尖晶石高电压材料这些高能量正极材料的要求,为此,必须开发出具有更高容量,且电压与传统碳系材料相当的新型负极材料。
近些年来,一类具有非常高容量的硅系材料(理论容量4200mAh/g)引起了人们广泛重视和关注,另外硅资源也相当丰富,该材料一直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电池负极材料的首选。然而由于硅材料本身存在问题所制约,该材料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例如,纯硅材料在充电过程中,体积会发生400%的膨胀,导致材料的粉化,进而从负极极板中脱落,造成不可逆的容量损失和安全性降低。另外,纯硅的导电性能并不是很优良,通常是制备硅碳复合材料还进行解决。
复合材料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功能材料,利用复合材料内各个组成单元之间的协同效应,可以实现材料单元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元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将针对硅材料本身存在的容易粉化和电导率较低问题,制备一种多元的复合负极材料,以改善硅的上述问题;其中纳米硅粉是核心的活性物质,起到能量存储的作用;碳纳米管起到导电的作用;膨胀石墨起到双重作用,包括硅粉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刚性缓冲空间和导电剂作用;无定形碳作为更为柔性缓冲空间。该复合材料具有非常优异的电化学特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元复合负极材料,由纳米硅粉、碳纳米管、膨胀石墨和无定形碳组成,其中纳米硅粉占复合材料质量分数15~30%,直径在20~200nm之间;碳纳米管占复合材料质量分数5~9%,平均管径40~50nm之间,电导率大于100s/cm;膨胀石墨占复合材料质量分数19~40%,0.5~20微米;无定形碳占复合材料质量分数37~55%,来源于聚乙烯醇或者聚乙二醇的高温碳化。
一种上述多元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a)将商业化的有机高分子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0.08~0.4g/cm3的有机溶液;
b)将颗粒尺寸为20~200nm的硅粉、管径40~50nm且电导率大于100s/cm的碳纳米管、尺寸为0.5~20微米的膨胀石墨分别添加到上述有机溶液中,在80~90oC下强力搅拌,直至水分全部挥发,形成前驱体粉末;
c)前驱体粉末置于具有惰性气体保护的管式炉或者真空炉中进行烧结,升温速率5~8oC/min,烧结时间为6~10h,烧结温度为625~750oC,室温冷却后即可得多元复合负极材料;
步骤a)中所述有机高分子可以为聚合度为170~1900的聚乙烯醇,也可以为分子量在200~8000之间的聚乙二醇;步骤c)中所述惰性气体包括氩气、氮气。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复合材料包括纳米硅粉、碳纳米管、膨胀石墨和无定形碳,其中纳米硅粉是核心的活性物质,起到能量存储的作用;碳纳米管起到导电的作用;膨胀石墨起到双重作用,包括硅粉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刚性缓冲空间和导电剂作用;无定形碳,来源于聚乙烯醇或者聚乙二醇的高温碳化,作为更为柔性缓冲空间。该复合材料具有非常优异的电化学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多元复合负极材料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纳米硅粉,“2”为膨胀石墨,“3”为无定形碳,“4”为碳纳米管。
图2是本发明实例3中所制备材料的充放电曲线图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843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